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繪畫

第12章 第三節神駿追風

中國古代繪畫 徐改 1890 2018-03-20
在古代的社會生活中,馬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忠實助手。不管是交通運輸、體育遊戲,還是戰爭、耕種,都離不開它。加之其形體矯健、神態瀟灑,人們特別喜歡它,總把它作為特殊的審美對象。古往今來,出現了很多塑馬、畫馬的藝術家。在唐代,養馬、畫馬蔚然成風。史書記載,唐玄宗的內厩裡就有40萬匹良馬。大詩人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有“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的詩句,形容當時畫馬的盛況。唐代最有成就的畫馬名家是曹霸、韓乾和韋偃,繪畫史上將他們並稱“曹、韓、韋”。可惜,流傳至今的可靠真跡已不多見,只有韓幹的《牧馬圖》、《照夜白圖》(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數件而已。 韓幹,生卒不詳。長安人。少時家貧,曾在一家酒店作傭工。經常在空餘時間作畫。一次,奉命到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家送酒。主人不在,他就利用等待的時間在地上畫了起來。王維回來,發現這個年輕人很有藝術才華,又肯下苦功,就每年資助他兩萬錢學畫。他最初拜曹霸為師,並成為曹霸諸弟子中成績最優秀者。天寶年間,韓幹畫名漸大,唐玄宗李隆基召他入宮,命他再拜宮廷畫家陳閎〔hong宏〕為師。後來,玄宗見韓幹畫馬與陳閎的風格不一樣,問其故,韓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厩之馬,皆臣之師也。”原來,他並不單純摹仿他人的畫法,而是以馬為師,細緻觀察馬的各種生活習性、結構動態,終於創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對後代影響最大的畫馬名家。

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曾記述了這樣一個傳說:安史之亂以後,韓幹居家辦喪事。一天夜裡,忽有一頭戴高帽、身著紅衣者,闖進門來,自稱是“鬼使”,請韓幹畫馬一匹。韓幹立即畫了一匹馬並把它燒掉(迷信講,燒了就是送給了鬼)。不久,這鬼使騎著他畫的那匹馬,來送禮感謝。這個虛構的故事說明,唐代人認為韓幹畫馬已經畫神了。 《牧馬圖》高27.5厘米,橫34.1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畫面上是黑白兩匹馬和一個騎在白馬上的牧馬官。兩馬膘肥體壯,威武神駿。它們並轡〔pei配〕而行,於靜緩中蘊含著動力。牧馬官一臉絡腮鬍,右手拉住疆繩,腰間插一把馬鞭,神態自若,氣度軒昂。全畫先以細勁的鐵線勾勒人物、馬匹的外輪廓,然後用黑色顏料攙加少量朱紅顏料,層層渲染,畫出馬的結構和體積感。生動地表現出御馬“骨力追風,毛彩照地”、“奇毛異狀,筋骨既圓”的特色。

牛與社會上層人士的關係,不像馬那麼密切。但它卻是犁田、種地的主要勞動力,所以許多以農家風俗為題材的作品中,牛成為不可缺少的表現對象。唐代以畫牛著稱的有戴嵩、韓滉等。留傳至今的名作有戴嵩的《鬥牛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和韓滉的《五牛圖》。 《五牛圖》高20.8厘米,橫139.8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一緩步而行,一回首舐〔shi 適〕舌,一抬頭凝視前方,一仰首而鳴,一在荊棵上蹭癢。整幅畫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又可獨立成章。在畫法上,畫家先是以粗筆淡墨,準確地勾出各頭牛不同的形態、結構,再以淺色渲染牛的眼、鼻、蹄、趾、皮毛、花色等,使之具有一定的體積感和光感。從整體看來,五頭牛都畫得神氣磊落,性格敦厚,生動自然,頗具田家生活氣息。以至200多年後,宋代詩人陸游看了說:“……便覺身在圖畫,而引起辭官求去的願望。”

《五牛圖》在牛的形體塑造上,打破了漢代只畫牛側面和平面的裝飾性風格,生動地表現牛的各種動態。尤其是中間一頭牛,正對觀者,角度獨特,但結構、比例、透視關係卻畫得十分準確。此外,唐畫大都畫在絹上,《五牛圖》卻是畫在紙上。紙的吸水性強,適宜發揮用筆的長處。畫中粗厚多變的線描,在唐畫中是極為少見的。 流傳至今的唐代繪畫作品,已是鳳毛麟角,這幅《五牛圖》也曾幾經輾轉。辛亥革命前,由清廷內府收藏,後由溥儀攜往天津,流失國外。 1958年,方以數万元巨資,從香港購回,使這一稀世珍品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韓滉(公元723—787年),字太衝,長安人。其父韓休曾為玄宗時宰相,為人峭直。 《新唐書》中說韓滉“雖宰相子,性節儉,衣裘茵衽〔ren 任〕十年一易。甚暑不執扇。居處陋薄,取庇風雨”。韓滉曾做兩浙節度使,後官至宰相。在任期間,他能深入山鄉田野,組織百姓治水、養魚,致力於農田改造與管理,為發展農業生產有過貢獻。死後被封為“晉國公”。韓滉自幼聰慧,喜繪畫。書法學張旭,繪畫則師六朝畫家陸探微。 《唐朝名畫錄》說他“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畫鑑》(元人湯垕著)說“牛圖是其所長”。他的作品流傳到宋代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時,還有36件之多,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五牛圖》一幅。曾被認為是韓滉手筆的《文苑圖》,經近人考證乃五代人之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