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繪畫

第11章 第二節盛唐風貌

中國古代繪畫 徐改 4268 2018-03-20
唐代人物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方法上都走向多樣化。除宗教壁畫外,畫家們開始較多地表現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最著名的人物畫家有初唐的閻立本、盛唐的吳道子、張萱、周昉,晚唐的孫位等。 閻立本(公元?—673年),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家族自漢至隋300餘年世代官居顯赫。其父閻毗,兄閻立德,都擅繪畫及工程建築。閻立本曾擔任過工部尚書和右相。受家庭影響,長於繪畫,在人物、鞍馬、山水、臺閣、道釋畫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成就最高的是人物畫。據畫史記載,他的作品有六七十件之多,可惜流傳至今,較為可靠的只有《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像》。 《步輦圖》又名《唐太宗步輦圖》,宋人摹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縱38.5厘米,橫129厘米。取材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嫁文成公主於吐蕃王松贊乾布的歷史事件。畫中描繪的是唐太宗坐在步輦上接見松贊乾布派來迎親的史者祿東讚的場面。唐太宗器宇軒昂,神態自若,威嚴中透著和善。他的前後左右是抬輦、扶輦、持扇、張傘的九個宮女。左邊中間一人是祿東贊。他身著錦緞藏袍,雙手合於胸前,謙恭地傾聽著。畫中人物的身份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的態度,表現得恰到好處,使整幅畫洋溢著肅穆友好的氣氛。

《歷代帝王像》(宋前摹本)高約50厘米,橫長約530厘米,絹本,濃設色。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畫的是古代13個帝王像。其中有劉秀、曹丕、孫權、劉備、司馬炎、楊堅這樣的開國明君,也有劉弗陵、陳伯宗、陳叔寶、楊廣這樣的庸君;有尊佛崇道的陳蒨、陳頊〔xu 虛〕,也有毀滅佛法的宇文邕。作者選擇這13個帝王,帶有明顯的鑑戒教訓的目的。 閻立本的人物畫,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政治意義。多取材於當時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側重描繪著名歷史人物,用以鑑戒賢愚,弘揚治國安邦的精神。這與同代或後代其他人物畫家主要服務於宗教的繪畫傾向,有明顯區別。 在藝術表現上,閻立本能廣泛地學習前代畫家之長,融化為自己的東西。相傳閻立本遊荊州,看六朝畫家張僧繇舊跡,第一天初看說虛得其名,第二天去看,說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去看則感嘆名不虛傳。於是“坐臥觀之,留宿其下”,10余天還捨不得離去。

與六朝畫蹟相比,閻立本的人物畫寫實性強,並註重人物精神個性的描繪。如《步輦圖》中吐蕃使者祿東贊和禮官肅穆謙敬的神態,唐太宗雍容爾雅的氣度,都刻畫得恰如其分。這在閻立本以前的人物畫中是不多見的。 線描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之一。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線描古拙細勁,如春蠶吐絲,閻立本的線描則注意到根據不同對像變化力度與速度,風格趨於穩練堅實。在設色方面,多使用石青石綠,有時還用金銀等貴重礦物顏料。從後來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畫中可以看到這種著色方法的影響。 如果說魏晉南北朝的人物畫已從漢代的簡樸、稚拙發展為“跡簡意淡而雅正”,並向“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發展的話,那麼閻立本則是在此基礎上,又將中國繪畫向盛唐的“煥爛而求備”推進了一步。因而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

盛唐,吳道子的人物畫,又別具風格。吳道子(約公元685—760年),原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幼年失去父母,家境貧寒。早年曾作畫工,學習張旭、賀知章的書法。後改學繪畫,刻苦努力。不滿20歲就以畫聞名。傳說,吳道子曾訪問過某廟的和尚,和尚對他傲慢無禮,他就在廟牆上畫了一頭驢,每到夜晚,畫驢從牆上走下來,把和尚的屋裡弄得亂七八糟。和尚只好央求吳道子把畫塗掉,夜裡才得以安靜。後來吳道子被唐玄宗召至宮廷供職。 《唐朝名畫錄》記載他“凡畫人物、佛像、鬼神、禽獸、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絕於世,國朝第一”。後人尊他為“百代畫聖”。 吳道子的人物畫以寺觀壁畫為主,也畫過當代帝王、功臣、名士的肖像畫、歷史畫。他的繪畫風格以豪放為主要特色。據說,有一次,吳道子隨唐玄宗去洛陽,遇到舞劍名手裴旻將軍家有喪事。裴將軍早就仰慕吳道子的畫藝,遂請他在天宮寺畫鬼神,為死者超度亡靈,並送了許多錢帛。吳道子奉還錢帛說:“久聞將軍大名,請為我舞劍,觀其壯氣,有助我畫畫,也可作為對我的酬勞。”於是裴旻脫去喪服,持劍起舞,“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惊栗。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於此。”從這則記載中,可以想見,吳道子作畫極富於感情,衝動起來,“立筆揮掃,勢若風旋”,其畫就更加神采飛揚。蘇軾以“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的詩句形容吳道子的畫風是十分準確的。

吳道子的人物畫,生動真實,強調用筆,柔中生剛,很有力量。線描如蓴〔chun 純〕菜條,流暢而有頓挫,首創“柳葉描”、“棗核描”。其勢圓轉飄逸,有很強的運動感。畫人物衣帶,寬鬆飄逸,若有風助,被稱為“吳帶當風”。在設色方面也獨具特色。 “所畫壁畫、捲軸,落筆雄勁,而敷彩簡淡。”有的作品純是白描,時人稱為“白畫”。 吳道子的真跡已不可見,只有現存日本的《送子天王圖》傳為吳道子所作。雖然是宋人摹本,但也可見吳道子畫派的風格。 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繪畫,古已有之。到了盛唐,表現宮廷婦女生活的仕女畫風靡一時,出現了專畫仕女的畫家,仕女畫隨之也獨立成科。盛唐仕女畫擺脫了漢魏以來主要是畫“孝女”、“烈女”、“女史”以宣揚封建道德的教化傳統,更多的把婦女作為審美對象,描繪她們的日常生活,她們的苦悶與歡樂。最著名的畫家是張萱和周昉。

張萱,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生卒不詳,是盛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的宮廷畫家。 《唐朝名畫錄》說他以“畫貴公子、鞍馬、屏幛、宮苑、仕女名冠於時”。當時很多人都摹仿張萱的畫法,常真偽難辨,他便“朱暈耳根,以此為別”,用朱紅色暈染耳根為其特點。張萱流傳下來的作品有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搗練圖》。 《搗練圖》高37厘米,橫長147厘米,傳為宋代趙佶摹本。是盛唐仕女畫中,取材別緻、頗具現實意義的傑出作品。練是古時候的一種絲織品,織成後質地生硬,需要將它煮熟,然後用杵臼搗軟,經縫製、熨平,方可使用。此圖描繪的正是這些勞動情景。畫中描繪了12個人物。右邊一組四人,為搗練者。其中兩人正舉著木杵用力搗下去,另外兩人似在間歇中。其中著紅衣藍裙者依杵捲袖,作替換搗練的準備。中間一組兩人,一宮女席地而坐,兩臂張開,似在絡線,另一人側身坐在一個矮凳上,正在認真地縫練。左邊的一組六人熨練。有兩宮女將練拉開,身體向後微斜,一副用力拉平的樣子。中間有一宮女拿著裝炭火的熨斗,仔細地熨著。隔練畫一背面小宮女用手拉著練的邊緣幫助抻平。另有一小女孩在練下新奇地仰首觀望,似要從練下穿過。後面畫一宮女蹲在地上執一把團扇,搧著火盆中的炭火,以備熨斗添換新炭。

全畫沒有背景,只有簡單的道具,畫家在構圖取捨上做了一番精心的安排。人物或坐或立,或側或背,穿插錯落,相呼相應,極盡變化而不紛亂。畫的是緊張勞動,整體情調卻是輕快而和諧的。畫家巧妙地捕捉了勞動過程中那些微妙的動態,如,畫中依杵挽袖者,微微後傾又保持身體平衡的抻練者,扭頭避開煙火的扇炭爐者,尤其是那個在練下嬉戲的小女孩,活潑有趣,為畫面平添了一種歡快的生活氣息。 周昉(約公元745—804年),字仲朗,又字景玄,長安人。是活躍於安史之亂以後的著名人物畫家。官至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長史、別駕。曾學張萱。其仕女畫被稱為“古今冠絕”。據說周昉的寫實能力很強。當時有個叫趙縱的,先請韓乾為他畫像,後又請周昉畫像。趙縱的岳父郭子儀把兩幅畫掛在一起看,覺得都很像,一時分不出高下。一天趙縱的夫人回娘家,郭子儀指著畫像問她:“你看這是誰?”她說:“是趙縱。”又問:“哪一張像?”回答說:“兩張都像,後一張最好。”問:“為什麼?”答:“前一張只是外表像,後一張不僅外表像,而且把趙縱的神氣和性情言笑之姿都畫出來了。”可見周昉的人物畫在當時就有極高的聲譽。

傳為周昉的現存作品有:《簪〔zan糌〕花仕女圖》、《調琴啜〔chuo綽〕茗圖》、《揮扇仕女圖》、《戲嬰圖》等。周昉和張萱的仕女畫,在畫法、風格上有相似之處。人物形象皆曲眉高髻,豐頤健體,衣著華貴,儀態雍容,一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描述的“態濃意遠淑且真,肌裡細膩骨肉勻”。用線工細勁健,設色富麗勻淨。與張萱的仕女畫一樣,濃麗而不俗艷,工整而不繁瑣。不僅展示了盛唐仕女的綽約豐姿,也使人領略到唐人以豐腴為美的時代性審美風尚。但是,在氣質和情調上卻有明顯差異。如果說張萱的《搗練圖》表現的是輕鬆、愉快的勞動氣氛,《虢國夫人游春圖》表現出一派富貴和自由舒暢的盛唐景象,那麼周昉的作品多表現深宮婦女們懶散、幽憂、無聊的苦悶生活,間接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強大的唐帝國在迅速走向衰落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

留存至今的晚唐人物畫,還有孫位的《高逸圖》。此圖高45.2厘米,橫168.7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畫面上描繪了四個古代文人。他們分別坐在華麗的方毯上,各有一書僮侍候。身後有芭蕉、樹木、湖石。此圖卷首有宋徽宗趙佶所題“孫位高逸圖”五字,並鈐有“雙龍”、“御書”等收藏印。有人認為,這幅畫的內容是表現唐末、五代動亂時期的文人隱士生活。近年有學者考證,此圖與本世紀50年代後期出土的南京西善橋南朝大墓中磚模燒製的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在構圖、形式、人物動態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很可能是根據南朝範本再創作的。這幅《孫位高逸圖》只畫了四個人,當為《竹林七賢圖》殘卷,也未可知。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七位著名文人:稽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咸。 《魏氏春秋》說,此七人“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們蔑視虛偽的禮法,行為放縱,好飲酒,善詩書,通音律,尚清談。一向為後代士大夫文人所推崇。此幀右邊第一人為山濤,他披衣抱膝而坐,面容清秀,雙眉微蹙,兩眼凝視前方,一副孤高脫俗的神情。第二人是王戎,右手執如意,身前放著未展開的畫卷,若有所思。第三人是嗜酒如命的劉伶,側坐,手持酒杯,回首蹙額,神情恍惚,醉眼朦朧,好像要嘔吐的樣子。第四人是阮籍,他寬衣博帶,正面而坐,手執一扇,神情超邁,微笑欲語。侍候在他們左右的四小童也神態各異。

《高逸圖》的作者孫位,生卒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後,曾隨唐僖宗李儼避四川,任“文成殿下道院將軍”。宋初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說他“性情疏野,襟抱超然。雖好飲酒,未曾沉酩。禪僧、道士常與往還。豪貴相請,禮有少慢,縱贈千金,難留一筆”。可見他在當時的名聲極高。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