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繪畫

第5章 第三章秦漢繪畫(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中國古代繪畫 徐改 1531 2018-03-20
漢墓中出土的大量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生動地記述了兩千多年前人們豐富多采的生活情景。 例如,河南密縣打虎亭一號漢墓中的壁畫《百戲圖》刻畫了貴族們觀看雜技表演的情形;河北望都漢墓在墓道的牆壁上畫了許多門吏、門卒,可見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顯赫;山東沂南畫像石記述了墓主人生前的征戰、出行、豐收宴飲以及死後的哀榮;四川成都、廣德的畫像磚表現漁獵、收穫以及製井鹽的生產過程,還有各種市井生活狀況;江蘇睢寧、銅山的畫像石表現農耕、紡織等等,不勝枚舉。其題材的廣泛,描寫的直接,情感的率真,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相比的。 在眾多漢墓壁畫中,規模較大、保存最好、內容最豐富的是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新店子一號漢墓壁畫。發現於1971年,總面積100餘平方米。主要描繪墓主人從“舉孝廉”到“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的仕途生涯。有龐大的車騎隊列、豪華的縣城府舍、眾多的歷史人物、豐富多采的生活場景及邊塞各少數民族的地方風俗等。場面宏大,情節跌宕,結構複雜,佈局縝密。其中的《百戲圖》表現墓主人觀看雜技的情形。在樂隊的伴奏下,表演者臂係紅帶,有的束髻,有的赤膊,表演著跳丸、飛劍、舞輪、倒立、爬杆等技藝,各具姿態。不僅反映了漢代雜技藝術狀貌,也充滿了生活情趣。它們畫在磚壁抹出的石灰底子上。一般先著色,後用墨線勾勒,也有的只用單線勾描或直接用色染畫而成。造型生動、洗練,用筆質樸簡率,著色厚重和諧。在單純、簡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

畫像石和畫像磚是用於墓室建築的帶有圖像的大型磚石。畫像石在石頭上直接雕刻而成,畫像磚一般用軟坯模印燒製而成。山東、河南、陝西和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最多。 著名的武氏祠畫像石,於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山東嘉祥城南武宅山發掘出土。乃東漢武氏家族墓前的石祠。共有四個石室,刻有50多幅構圖完整的畫面。有歷史故事、帝王畫像、遠古神話以及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景象。如《車騎庖廚圖》,畫面分三層,首層為賓主對坐宴飲閒談;中層為車騎出行;下層為庖廚中的情景:有的抓雞,有的宰牛,有的燒火,有的淘米。架上還懸掛著醬鴨、熏魚、牛頭、牛腿,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所有畫面全部陽刻,即將形象輪廓以外的空間鏟低,使人物部分凸露出來,然後在面部和衣褶之間用陰線刻畫局部,形成一種造型精確又具裝飾意趣的獨特風格。據武氏祠碑記可知,這些作品是孟孚、李丁卯、改衛等石工鐫刻的。

《弋射、收穫畫像磚》出土於四川省成都楊子山二號漢墓。此畫像磚上部表現狩獵的情景。在美麗的池塘邊,有兩個獵手正張弓引弦而射,一群野雁沖天飛起,倉皇逃去。池中野鴨也疾速地游向遠方。幾條大魚似乎也感到了威脅,擺著尾巴遊開。只有池中的秋荷、岸邊的樹木沐浴在這清秋麗日下,悠然自得。所謂弋射是將繫著繩子的箭射出去,然後可以將箭和射中的獵物一起收回。此圖在狩獵者的身旁放著收回繩子的器具,可知它描繪的正是這種弋射。弋射者的姿態猶如舞姿,十分優美。一個斜向彎弓,一個將箭頭直指頭頂上的飛雁,具有此起彼伏的節奏感。漢代的農業經濟已經十分發達,狩獵已不是單純為了謀生的手段,也成了當時社會上層人士的一種娛樂活動。這幅弋射圖的著眼點是對自然景物和獵趣的親切描繪。情調輕鬆,給人以美的享受。

此畫像磚的下半部表現收穫的勞動場面。前面兩個人揮著長鐮收割,後面有三人彎腰拾穗,還有一擔擔提物者,好像是送飯人。人物動態優美自如,似乎他們的勞動是踩著輕快的節拍進行,產生了很強的韻律感。使人感到收穫的欣慰和勞動的愉快。 畫像磚面積小,且是模印,很難刻畫面部的表情,聰明的漢代藝匠就把所有的才智都用於對動態的表現上。他們能抓住對象運動姿態最優美的一瞬,作出誇張而簡括的描畫,賦於形像以強勁有力的生命感和音樂般的節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