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繪畫

第3章 第二章先秦繪畫(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

中國古代繪畫 徐改 1167 2018-03-20
據魏人王肅撰寫的《孔子家語·觀週》記載,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丘,曾去瞻仰周朝的“明堂”(招待功臣、使節、選拔職官及舉行祭祀大典的禮堂),看到四周的牆壁上,“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獨周公有勳勞於天下,乃繪於明堂”。郭沫若也在《矢黧簋〔gui鬼〕銘考釋》中認為西周初年就有“武王、成王伐商圖及巡省東國圖”壁畫。 在泥灰建築的牆面上描繪形象,始於新石器時代,不過那時的描繪均與彩陶有關聯。它們的意義在於新載體的發現和製作——先在牆面上抹上一層草土混合泥,然後再塗一層砂漿,最後抹上白灰,這種方法一直被後代人所採用。從上面的記載可知,廟堂壁畫發展到西周時期已有相當大的規模,甚至能描繪出人物的“善惡之狀”。

壁畫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更為興盛。據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文云:“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yu gui 玉鬼〕,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又說詩人屈原“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面對千奇百怪的圖畫,呵而問之,遂成之名篇大作。可以想見當時廟堂壁畫中的形像是何等豐富多采。又據流傳甚廣的“葉公好龍”的故事所說,楚國貴族葉公喜歡龍,“室屋雕文,盡以寫龍”,可知,在當時不僅大型的宮殿祠堂繪有壁畫,而且貴族府第也雕樑畫壁。可見繪畫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那麼,這些畫的製作過程及創造者的情形又是怎樣呢?東周人作《周禮·考工記序》載:“設色之工:畫、繢〔hui會〕、鐘、筐、巾荒〔mang忙〕。”意思是說,作畫的過程從起稿到著色,至少有五個步驟,每個步驟都由持不同技術的人去完成。看來那時的繪畫,尤其是壁畫,大多數是集體創作的。但從“解衣盤礴”、“敬君畫妻”兩則故事中我們卻可推知戰國時期已有了某些具有獨立創造精神的個體畫家。

敬君畫妻的故事出於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說戰國時的齊國,國大勢強。齊王築九重高台,召國中善畫者繪製規模宏大的壁畫。其中有一叫敬君的畫家,由於很長時間不能回家,十分想念自己的妻子。就默畫了一張妻子的畫像,掛在身邊隨時觀看,以解思念之苦。後來齊王看到了這幅畫像,知敬君妻貌美,便硬塞給敬君百萬錢,霸占了他的妻子。 “解衣盤礴”之典出於戰國莊周的《莊子·外篇·田方子》。說戰國時的宋元君,召集宮中畫家作畫,眾畫家都按時到來,向元君施禮後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研墨、理紙,準備作畫。這時,有一畫家姍姍來遲,不慌不忙地走到宋元君跟前,行了一個禮,轉身走到別的房間去了。元君十分奇怪,便派人去看個究竟。原來這個畫家正脫光衣服,赤膊裸背,旁若無人地作畫。元君感慨地說:“可矣,是真畫者矣!”雖然莊子的本意是藉這個故事講“任自然”、“返質樸”的道理,但從中也可看出當時的某些畫家已經在追求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了,而且還得到人們的賞識,被稱為是真正的畫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