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繪畫

第2章 第二節多彩的陶繪

中國古代繪畫 徐改 1033 2018-03-20
如果說岩畫的創造者在作畫時,還處於漫無邊際的、無設計意識的狀態,那麼,在有形製品陶器上的描畫,創作者則追求構圖完整的設計了。因之,陶繪便更具藝術特質。 在世界原始文化史上,我國的陶器佔有重要地位。那些陶器上的繪畫、紋飾多姿多彩,有千變萬化的幾何紋樣,活潑奔放的飛鳥、野鹿,奇異神秘的人面魚,生動優美的舞蹈人,等等。 《人面魚紋盆》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距今約六七千年。全盆為赭〔zhe者〕色,盆的內壁畫著人面和魚。人面為圓形,頭上有髮髻和冠,兩耳左右各畫一條小魚。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著筆簡練、線條生動的游魚相隔,形成均衡又有運動感的畫面。對於其中的人面形象,學術界有不同解釋,有的認為是圖騰的標記;有的認為是紋身的寫照;也有的推斷是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神人形象。不管哪種意見都肯定了這些創造與他們的漁獵生活相關聯。人和魚聯結在一起,大約表示祈求多捕魚的願望。

《鸛〔guan 冠〕魚石斧圖》繪製在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的一個陶缸上。畫面高37厘米,寬44厘米,是目前發現最大的原始陶繪作品,距今約5000年左右。畫面左方是一側立的白鸛,長嘴、高足、短尾,通身白色,無勾勒線。長長的尖嘴上銜著一條魚,用粗重而工整的黑線勾出魚的輪廓,鰭和尾部畫成重色,魚身填以白色。魚垂直著將要僵硬的身體,鸛卻圓睜著眼睛,身體和頸稍稍後仰,似乎是在用力。右方是帶柄的石斧,用粗重的黑線勾出,中間塗白色,顯得穩重有力,並與鸛微微後仰的動勢形成一動一靜的對比。據一位考古學家分析,此圖畫在作為葬具的陶缸(也稱甕棺)上,可能具有紀念死者的象徵意義。這個甕棺大而特殊,死者可能是一位部落聯盟的酋長。以此推斷,畫中的石斧,當是一種權力的象徵。白鸛和魚可能是氏族的圖騰形象。據記載,遠古中原地區,確有以鸛鳥為圖騰的氏族。這件作品雖然是陶缸上的彩繪,但它有一個完整的構思,表達了複雜的感情和觀念,它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傳統繪畫的源流和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

《舞蹈紋盆》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距今約5000年左右。在盆內壁口沿畫有三組舞蹈人,各組均為五人,手拉手,頭向一邊側著,兩腿稍微叉開,頭上有髮辮,身上有尾飾。由於髮辮和尾飾的運動方向,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有節奏地舞蹈著。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原始樂舞的歡樂場面,也有的認為這舞蹈是與某種巫術禮儀活動相關。但不論怎樣說,它使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人類自己所畫的原始舞蹈場面。無論從題材意義上,還是從裝飾意義上,對於研究原始舞蹈和繪畫,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