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舞蹈

第11章 第十一章宋代“瓦子”與“社火”

中國古代舞蹈 刘芹 2608 2018-03-20
當宋代大曲歌舞以其超乎前人的鋪張與侈糜,流行於宮廷和上層社會的時候,宋代城市和鄉間的老百姓也在安排著自己的玩藝兒。 北宋和南宋,中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進步和發展,北方和南方出現了一些交通發達、人口眾多、百業興隆的都市。在汴京、臨安、溫州、泉州等城市裡,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產生了許多“行會”,娛樂行業也產生了行會。如演雜劇的叫“緋綠社”,唱歌的叫“遏雲社”,耍傀儡的叫“鮑老社”,踢球的叫“圓社”等。由於娛樂行業的興盛,城市裡又出現了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娛樂場所,叫作“瓦子”,也稱“瓦市”、“瓦舍”、“瓦肆”。瓦子裡用欄杆圍起來作專門表演節目的地方,叫“勾欄”。 北宋汴京街南一處,就有大小勾欄50多座。又有蓮花棚、夜叉棚、象棚等“遊棚”,最大的可容幾千人觀看。南宋臨安城中有瓦子20多個,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欄13處。

有了這些不怕風雨寒暑的商業性的娛樂場所,各行伎藝人就有了常年表演的機會。各行藝人集合在一起表演,又可以互相學習和觀摩。除了在瓦子裡表演的藝人,還有些流浪藝人在街頭或廣場賣藝,他們被稱作“路歧人”。 宋代瓦子裡的娛樂有幾十種。有雜劇,有雜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說唱,有相撲,還有許多屬於舞蹈的項目,如舞旋、舞番樂、耍大頭、花鼓、舞劍、舞刀、舞判官、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等。 除了在瓦子裡演出的各行專業藝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間還有人數龐大的業餘歌舞隊伍,活躍在城市和鄉村的廣闊天地中。 宋代民間舞蹈繼承了唐代以來習俗歌舞的傳統。每逢節日,專業的和業餘的藝人結成聲勢浩大的“舞隊”,擁上街頭,遊行表演。有時還要在熱鬧的地方張燈結彩,搭起“露台”和“樂棚”。佛教和道教的寺廟,向來都是群眾遊樂場。節日廟會都有盛大的歌舞伎藝會演。

宋代民間舞隊,叫作“社火”。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代社火一般是在“神誕”——神的生日舉行。民間祠廟眾多,神祇的生日頻繁,社火表演也就終年不絕。據吳自牧《夢粱靈》記載: 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誕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觀建會。三月二十八日,東岳誕辰。四月初六日,城隍誕辰。二月初八日,霍山張真君聖誕。四月初八日,諸社朝五顯王慶佛會。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誕辰。每遇神聖誕日,諸行市戶俱有社會迎獻不一。 其實,社火幾乎每月都有,而元宵之夜才達到高潮。屆時,家家燈火,人人出遊,百戲雜陳。正如辛棄疾詞所說的“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宋代官府對社火舞隊是支持的,要“支散錢酒犒之”。 社火舞隊表演的節目很豐富。據《夢粱錄》記載,有“清音、遏雲、掉刀、鮑老、胡女、劉袞、喬三教、喬迎酒、喬親事、焦錘架兒、仕女、杵歌、諸國朝、竹馬兒、村田樂、神鬼、十齋郎,各社不下數十”。還有“喬宅眷、旱龍船、踢燈鮑老、駝象社”等等。 《武林舊事》更開出71種社火舞隊的名目。從那眾多的名目,我們可以知道宋代社火舞隊主要是由各“社”領頭組織,扮成社會各類人物,滑稽取樂,其中包括了動人的歌舞表演。

香港趙從衍夫婦收藏有一幅《元朝燈戲圖》。那是南宋後期寶祐年間臨安宮廷畫師朱玉的作品。畫的就是臨安城中的一支元宵社火舞隊。 社火的節目大多在瓦子裡演出過,其中有些舞蹈節目源遠流長。 《村田樂》是裝扮成農村各種人物的集體舞蹈。北京故宮博物院裡藏有一幅南宋宮廷畫師所作的《大儺圖》。其實畫的並不是儺舞,而是社火舞隊。舞隊12人,都扮成農夫模樣。有的頭頂畚〔ben本〕箕、手持笤帚、腰掛水瓢和炊帚;有的擎著一根大瓜;有的頭戴竹笠;有的頂著升斗;有的穿著破衣服;有的掛著鱉殼、螺殼、蛤殼。這些裝束和道具都和農村有關,很可能就是祝愿風調雨順的《村田樂》。 《旱龍船》也叫《劃旱船》。唐朝已有表演,宋代的《旱龍船》是在平地上模仿龍舟競渡的樣子。

《舞鮑老》是戴著面具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據文獻記載,南宋臨安社火有福建鮑老一社300餘人,川鮑老100餘人。

圖31 南宋朱玉《元朝燈戲圖》

圖32 宋無名氏《大儺圖》
《耍和尚》也就是《大頭和尚》。表演者戴一個“套頭”,扮成和尚模樣。一起表演的還有一個女子,有一定的情節,叫“大頭和尚度柳翠”。後來在明清時代是民間社火的流行節目。至今山西雁北地區迎神賽會時還有這個節目。

圖33 旱船
《舞劍》、《舞砍刀》是由武術發展出來的舞蹈。唐代已有著名的劍器舞,宋大曲中也有劍舞。這是瓦子中常演的節目。 《舞蠻牌》也是一種武舞。蠻牌就是盾牌。宋代常常是由100多個“花妝輕健”的軍士表演。有人打著旗子,有人拿著雉尾、蠻牌、木刀,要變化出開門、奪橋、偃月等各種陣式,還有格鬥刺殺表演。這種舞蹈可以上溯到遠古時的《干戚舞》。至今民間還有《盾牌舞》、《藤牌舞》。


圖34 跳鍾馗
《舞判》也叫《跳鍾馗》。傳說鍾馗本來很漂亮,但在赴考道中誤入陰山就變得很醜陋了。皇帝見他貌醜,取消了他的狀元資格。鍾馗一氣之下,自己碰死了。死後,玉皇大帝見他忠直,封他為判官,專管驅邪斬祟。鍾馗能殺鬼、吃鬼。宋代的舞判者,要戴假面,掛假鬍鬚,穿綠色袍,穿靴,手裡拿著官員上朝時作記錄寫字用的“簡”。有人敲小鑼相招,舞者隨著鑼聲表演。這種舞蹈被戲曲吸收,成為判官出場時的一種程式化的舞蹈。 《撲旗子》是由一個戴紅頭巾的人舞大旗。有時是手拿兩面白旗,“跳躍旋風而舞”。現在戲曲表演水戰或陸戰時,還有撲旗子的表演。旗子舞動,人在旗子中跳躍翻滾,渲染出熱烈的氣氛。 《花鼓》就是打腰鼓。宋代的花鼓常常是上百人表演。蘇軾詩說“腰鼓百面如春雷”,陸游也說“腰鼓百面春雷發”,氣勢磅礴。現在中國各地的腰鼓,都和宋代的花鼓有關。

《竹馬》就是跑竹馬。開始可能是小孩子騎竹竿當騎馬的遊戲,在漢代已有這種表演。後來發展成舞者在腰上系馬形——馬頭系在腰前,馬臀系在腰後。元代雜劇演出時,用來表現兩軍對陣馬戰。現在河北、山東等地的《跑驢》,南方各地的《竹馬燈》等,都和宋代的竹馬有關係。

圖35 竹馬
《獅舞》在三國時已見記載,唐朝有過《五方獅子舞》。南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嬉春圖》裡,是一個小孩牽著一頭金眼銀牙搖著尾巴的大獅子。這頭獅子是由兩個小孩披著“獅皮”扮成的。既然有小孩的表演,當然也會有大人的表演。 《獅舞》在中國南北各地發展出不同的流派。

圖36 南宋蘇漢臣《百子嬉春圖》
以社火為代表的宋代舞隊,奠定了中國民間舞蹈的樣式與規模。宋以後,元明清各代由於戲曲藝術的普及,使漢族地區獨立的舞蹈藝術出現衰退的趨勢。但民間舞蹈作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