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舞蹈

第8章 第八章唐代大曲和《霓裳羽衣》

中國古代舞蹈 刘芹 2316 2018-03-20
唐代宮廷樂舞有一種流行的樣式,叫作“大曲”。它是音樂、舞蹈、詩歌結合的大型樂舞套曲。 “大曲”由三部分組成。開始部分叫“散序”,節奏自由,由器樂演奏;接下來是節奏舒緩的曲調,叫“中序”,以歌唱為主,有器樂伴奏,有時有舞蹈表演;第三部分叫作“破”或“舞遍”,以舞蹈為主,節奏變換,由散板而漸快,到極快,全曲推向高潮。又漸漸地慢下來,最後煞住。無論“散序”、“中序”、“破”,所演奏和演唱的曲調都有許多“遍”,每遍一個曲調。所以,它的規模體制是很大的。 唐代大曲內容豐富,《教坊記》開列名目的有46種。可以分為用於郊廟祭祀和重大典禮的“雅樂大曲”,用於宴享的“燕樂大曲”和源於宗教的“道調法曲”三大類。

燕樂大曲和法曲的藝術水平最高,結構也較龐大復雜。 唐代法曲中有一個極為輝煌的節目,叫作《霓裳羽衣》。白居易讚歎:“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的創作權屬於唐明皇。唐明皇是唐朝的風流天子,是音樂舞蹈的行家。傳說,唐明皇游月宮,看到幾個仙女,都穿著“素練霓衣”在大庭中舞蹈。唐明皇問是什麼曲子,回答說是《霓裳羽衣》。唐明皇通曉音律,就默默地記下曲子的音調。回來以後,卻只能記得曲子的一半了。此時剛好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印度《婆羅門曲》,聲調和《霓裳羽衣》相符。唐明皇就以月宮中所聽到的曲子作“散序”,再吸收楊敬述所獻的曲子,完成後半截。還有一個說法是唐明皇登三鄉驛,望女兒山,悠然神往,相入非非。歸來後把幻想譜成了樂曲。 《霓裳羽衣》的內容和月宮仙子有關,充滿了道教情調,人們因此才敷衍出唐明皇月宮聽曲的故事來。

《霓裳羽衣》舞則是根據樂曲的意境編排出來的。 唐朝詩人白居易元和年間曾在宮中看過《霓裳羽衣》的演出。他非常喜愛並且學習過這部樂舞。他在杭州和蘇州做官時,還親自教導和訓練當地的藝妓演奏過這個舞曲。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是研究這部樂舞的最可靠的文獻。 白居易詩說:“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複止。”舞蹈者上身穿著雲霞般的帔肩,下身穿著虹霓般的裙裾。頭上戴的是“步搖冠”,上邊插著一串串的珠玉隨步搖曳。脖子上掛著鑲金邊的項鍊,渾身上下佩帶著珠翠。那婷婷裊裊的苗條身姿,似乎承擔不起身上那薄薄的羅衣的份量。這絕對不是俗家裝束,簡直像是天上的仙女。

舞蹈者也還有另外的化妝法。開元、天寶年間,宮妓表演時梳九騎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ying luo英洛〕。下身穿的是月白色的裙子。 白居易詩說:“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壓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台宿雲庸不飛。”意思是《霓裳羽衣》開頭為“散序”六奏。曲子是散板,不唱也不舞,只是器樂演奏。所用樂器則有磬、簫、箏、笛等,各種樂器次第起奏。 “散序”之後,進入慢拍子的“中序”,引出翩翩舞人。白居易詩云:“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舞者飄然旋轉,好像飛雪迴旋。動作靈活流暢,好像遊龍宛轉。一段優美的“小垂手”舞罷,體態像弱柳般嬌柔無力。曳裙急行,又好像白雲要升起。此時,舞者雙眉微微斂起,脈脈含情。舞袖低垂,飄飄欲仙。 “中序”共18遍。

“中序”之後,進入“曲破”。白居易詩云:“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是說樂曲共12遍,大體上都是快板。急管繁弦,催拍很緊。舞者如跳珠撼玉,舞蹈達到高潮。此時,樂曲節拍漸漸慢了下來,舞蹈者也像飛翔的鸞鳥收起了翅膀,用鶴唳般一聲長音結束了全舞。即如白居易所說的“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霓裳羽衣》舞採用了傳統的“小垂手”的優美舞法,又融會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轉技巧。和美妙的音樂相配合,表現了縹緲的仙境,塑造了仙女的美麗綽約的形象。它由唐明皇作曲,由梨園子弟演奏,並且由傑出的舞蹈家楊貴妃來表演,所以《霓裳羽衣》舞成為中國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楊貴妃是善於軟舞的。 《霓裳羽衣》舞作為表演性的舞蹈,當然也該歸入“軟舞”一類。

《霓裳羽衣》舞的演出方式不太固定。有時是女子獨舞,楊貴妃在木蘭殿裡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就是獨舞。有時是雙人舞,白居易詩說:“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似乎是寫兩個女子。有時則是群舞,人數不少。天寶年間,唐玄宗生日時宮女們以群舞表演,舞者頭梳九騎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到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七月,教坊挑選了300個15歲以下的少年舞者表演《霓裳羽衣》舞。唐人闕名《霓裳羽衣曲賦》描寫少年群舞的場面:“被羽衣,披霓裳。始逶迤而並進,終宛轉以成行。”“退若遊龍之乍蜿,進如驚鴻之欲翔。趨合規矩,步中圓方。”唐宣宗時,幾百個宮女舞《霓裳》,手執幡節,飾珠翠,飄然起舞,如群鶴飛翔。

《霓裳羽衣》舞不斷地變換著表演的方式,從樂曲到舞蹈也發生著變化。到晚唐五代時,《霓裳羽衣曲》只有殘譜流傳了。南唐後主昭惠後周氏曾整理此譜。晚唐五代時,花蕊夫人《宮詞》說:“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按罷《霓裳》舊院裡,畫樓雲閣總重修。”當時這部樂舞還有演出。到了宋代,《霓裳》譜已漸漸地無人識得了。宋人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說:“蒲中逍遙樓上有唐人橫書,類梵字,相傳是《霓裳譜》,字訓不通,莫知是非。”宋代宮廷隊舞“女弟子隊”表演的節目中,也有一部《拂霓裳隊》,恐怕已不是唐代初創時的原貌了。南宋末人周密的《齊東野語》中,有關於宋代宮廷《霓裳》樂舞的記述:“《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嘗聞紫霞翁雲:幼日隨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內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極高妙……真有駐雲落木之意,要非人間曲也。”宋以後,這部輝煌的宮廷樂舞就逐漸失傳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