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舞蹈

第7章 第七章唐代的健舞與軟舞

中國古代舞蹈 刘芹 4123 2018-03-20
《九部樂》和《十部樂》中的那些禮儀性和製式化的舞蹈,從政治和樂舞的關係來看,確實代表了隋唐王朝的國家水準。但是,就藝術的欣賞價值來考慮,那些禮儀樂舞總是帶有某種僵化的味道。無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真正動人的是一批表演性的舞蹈。它們有更高的技術要求,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唐朝人把流傳在宮廷、豪門和民間的表演性舞蹈,按其風格特色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一般說來,健舞動作矯健,節奏明快;軟舞優美婉柔,節奏舒緩。 唐代的健舞與軟舞,多半是獨舞或雙人舞。 唐代的健舞中,最著名的是從西域傳來的《胡旋》、《胡騰》、《柘枝》等。這些舞蹈矯捷、明快、活潑、俏麗,展現了西域民族豪放、開朗的民族性格,和唐帝國開放向上的時代風貌相吻合,很符合當時人們的欣賞趣味,所以能在宮廷與民間盛行。

《胡旋舞》在南北朝時從中亞康國傳入中原,到唐代成為風靡全國的舞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胡旋女》詩: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等也有描寫《胡旋舞》的詩篇。從他們的描寫中,我們知道胡旋女一般都是在小圓地毯上表演。她們穿著又薄又軟的貼身舞衣,身上披著輕飄飄的紗巾,戴著閃閃發光的飾物。在彈撥樂器和鼓笛聲中,胡旋女起舞。雙袖舉起,隨著動作的變換,像飛雪飄飄,像蓬草飛轉。她們左旋右轉,似乎永遠不知疲倦。轉得比奔跑的車輪還快,比旋風還急,以至觀眾分不清她的背和臉。這種動人的舞蹈,使唐朝的天子入迷,搞得“臣妾人人學圓轉”,嬪妃宮女以及文臣武將都得學著轉圈圈兒。唐玄宗寵愛的貴妃楊玉環和發動了“安史之亂”的安祿山,都是舞胡旋的高手。我們從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中,可以約略地看到胡旋的舞姿。


圖20 敦煌莫高窟220窟舞蹈壁畫(部分)
《胡騰舞》是從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一帶)傳來的民間舞。唐朝詩人李端有《胡騰兒》描寫胡騰舞的情景:
另一位詩人劉言史有《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
由此我們知道唐代《胡騰舞》的表演者,大都是西部民族的男子。他們頭上戴著尖頂繡花珠帽,身上穿著毛織的或桐布的輕衫。衣襟前後捲起來,腰里繫著葡萄花紋的長帶子。腳下穿著柔軟的錦靴。 《胡騰舞》也是在花氈上表演。伴奏的樂器有橫笛和琵琶。胡騰的步法以跳躍和急促的蹲舞踢踏為主。激烈的動作常常使舞者“紅汗交流”。有時急蹴環行像小鳥在飛翔,有時跳起來空中動作像車輪旋轉。舞者有時還手持酒杯,邊喝邊舞。有時醉得東倒西歪,高興時把酒杯一扔。有時反手叉腰,身子後仰,好像一鉤彎月。西安東郊唐蘇思勗墓壁畫中有一幅樂舞圖,畫的好像是胡騰舞。


圖21 陝西西安東郊唐代蘇思勗墓出土樂舞壁畫
《柘枝舞》也是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在唐朝盛極一時。唐朝許多詩人如劉禹錫、杜牧、張祜、許渾等都有描寫《柘枝舞》的詩。從他們的描寫中,我們知道唐朝舞柘枝的女子,纖細的身材穿著薄軟的繡花羅衫。羅衫緊緊地貼在身上,袖子窄而長。頭上戴著綴珠的花帽兒,有的還綴著小鈴鐺。有的頭上梳著鸞鳳髮髻,腳下是紅色錦制軟靴。伴奏以手鼓為主,並間有歌唱。鼓點變化很多。 唐朝的詩人們說:“連擊三聲畫鼓催”(白居易《柘枝妓》),“柘枝初擊鼓聲招”(章孝標《柘枝》),“大鼓當風舞柘枝”(楊巨源《寄申州盧拱使君》),“柘枝蠻鼓殷晴雷”(杜牧《懷鐘陵舊遊四首》)……說明柘枝舞是在鼓聲中出場,整套舞蹈動作也全靠鼓聲來節制和配合。柘枝舞袖子功夫很多。時而袖子翹起,“翹袖中繁鼓”;時而袖子拂地,“長袖入華裀〔yin因〕”。腳下功夫也不簡單,除了一般的踏節,還有涮胯、跪蹲動作,所謂“紫羅衫宛蹲身處,紅錦靴柔踏節時”(張祜《觀楊瑗柘枝》),“紅罨〔yan 眼〕畫衫纏腕出,碧桃方胯背腰來”(張祜《觀杭州柘枝》)。

舞蹈將完,鼓聲緊催,高潮到來,“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薛能《柘枝詞三首》)。這時,舞蹈者體力的付出也達到高潮,“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花點”(劉禹錫《和樂天柘枝》)。曲終舞畢,還要向觀眾流波送盼,留下嫵媚的一瞥,“曲盡回身處,曾波猶注人”。退場時,又少不得還要“斜輕身”向觀眾一拜。

圖22 唐柘枝舞俑
《柘枝舞》也有雙人對舞的,叫作《雙柘枝》。還有一種《屈柘枝》,是由兩個女童表演。她們先藏在“蓮花”裡,當花瓣慢慢張開時,女童從蓮花中鑽出來,相對舞蹈,風格“雅妙”。 《屈柘枝》不屬於健舞,而屬於軟舞。五代後唐詩人和凝《解紅歌》說“兩個瑤池小仙子,此時奪卻柘枝名”,說的就是《屈柘枝》的表演。

《柘枝舞》在唐朝風行全國,直到宋朝仍然是受歡迎的舞蹈。北宋名臣寇準每次宴會都要安排一個柘枝舞的節目,因此得了個“柘枝顛”的外號。 唐朝的健舞中,《劍器舞》也很著名。它是由古代擊劍的各種姿勢發展而成。公孫大娘曾經是唐朝《劍器舞》的最佳表演者。唐代大詩人杜甫幼年時在河南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四川夔〔kui魁〕州又看到了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劍器表演,於是寫下了一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說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名震四方,每次表演,觀者如山。她作舞時,劍光四射,好像神話中的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隨著她矯捷的步法,劍繞身轉,寒光閃閃,好像一群仙人乘龍飛翔。鼓聲隆隆,像雷霆震怒,常常使觀眾為之色變,有時使人覺得天空都低昂不定。舞罷收劍,又像江海收波,凝聚了清光。

據說,唐代以草書而著名的書法家張旭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之後,受到啟發,草書大有長進。 公孫大娘是唐玄宗時梨園、教坊中的舞蹈家。她的劍器舞技當時無人能企及,所以杜甫說:“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公孫大娘當年穿的是美化過的軍裝,所以“玉貌錦衣”的軍人裝束,一時成了天下女子所喜愛的時裝。唐代詩人司空圖有《劍器》詩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 《劍器舞》是女子獨舞。至於“劍器”是什麼舞具,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綢子,有人說是徒手而舞,有人說是“流星”,但我們寧願相信唐朝詩人所說的是劍。 《劍器舞》後來被改編成男子群舞,舞蹈者持火炬、旗幟等,作列陣戰鬥的表演。唐代詩人姚合有《劍器詞》三首,可以展示這部舞蹈的主題內容、道具、裝束,以及威武雄壯的氣氛。

聖朝能用兵,破敵速如神。夜渡黃河水,將軍險用師。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粗。 唐朝的健舞中,《黃獐》、《達摩支》、《大渭州》、《阿遼》、《楊柳枝》等,也比較著名。 屬於軟舞的舞蹈,以《綠腰》、《春鶯囀》影響最大。 《綠腰》又寫作《六么》、《錄要》。唐德宗貞元年間,樂工給皇帝獻了一支曲子,皇帝聽得很滿意,教人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摘錄下來,於是這個樂段就叫“錄要”。這個“錄要”曾被編為琵琶曲,成為當時的流行樂曲,有“六么水調家家唱”的說法。軟舞的《綠腰》就是根據這個曲子編成的。 唐朝詩人李群玉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
從詩中可以知道《綠腰》是女子獨舞。舞蹈者穿的是可以“飛袂”的長袖舞衣,長長的裙裾。舞姿輕盈,疾徐變化。有時像翡翠在蘭苕中戲耍,有時像遊龍在舞動。舞袖低迴時,像蓮花出浪,節奏加快,舞袖飛舉,像風攪雪花,舞者似乎要凌空飛去追逐驚鴻。 《綠腰》的表演,使《前溪舞》、《白紵舞》都顯得遜色。

五代時畫家顧閎中畫了一幅《韓熙載夜宴圖》,圖中有王屋山舞《綠腰》的場面。 《春鶯囀》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軟舞。表演者是女子。唐高宗李治有一天早晨聽到園中鶯叫,教宮廷音樂家龜茲人白明達寫了一首曲子《春鶯囀》。舞蹈《春鶯囀》就是根據這首曲子創作的。在宮中演出時,有女聲伴唱。 張祜《春鶯囀》詩說:“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suo縮〕傞軟舞來。” 這種舞蹈傳到了朝鮮,也傳到了日本。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還有一些著名的舞蹈,如《凌波曲》、《菩薩蠻》、《何滿子》、《火鳳》等。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多數是情緒舞蹈,但是,也有些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表現人物的歌舞,實際上是歌舞小戲。 《缽頭》、《代面》、《踏搖娘》就是著名的唐代歌舞戲。

《缽頭》也寫作《撥頭》、《拔頭》,是從西域傳來的面具舞。表演的是一個胡人被老虎吃掉,他的兒子到山上去尋找他的屍體,捕殺了老虎。那座山有八折,曲子也有八段。表演者穿著素色衣服,戴著面具,披頭散發,臉上帶著哭相。顯然是從人物身份和情景出發的一種化妝。 這個節目傳到日本,日本《古樂面》一書中,有《拔頭》面具的摹繪圖。那個面具是紅臉、披髮、豎眉、大鼻子,可知是胡人。咧著大嘴,好像在哭,也符合題材規定的情景。日本《舞樂圖》中還畫了一個《拔頭》舞姿圖,註明它是天竺樂舞。由一個人表演。穿紅袍,戴著披髮咧嘴的假面,手裡還拎著一根棍子。

圖23 日本《拔頭》舞圖
《代面》又寫作《大面》,原名《蘭陵王入陣曲》,簡稱《蘭陵王》。

據說,南北朝時北齊蘭陵王長恭勇猛善戰,但是臉蛋兒太俊秀,像女子一樣。他嫌自己的長相不能威懾敵人,於是用木頭刻了一個假面具,臨陣時戴上。在金墉城下和北周作戰時,用了這個化妝出陣,果然大奏奇功。武士們為此歌唱歡呼,就成了《蘭陵王入陣曲》。由這個歌曲發展而成為假面舞。表演者穿紫色衣服,腰繫金帶,手裡拿著鞭。主要動作是“指揮擊刺”。蘭陵王是受人民愛戴、受部屬擁護的大將,但結局很慘,是被齊後主高緯毒死的。也許正是由於人民對他的同情,這個舞蹈節目才流傳於後世。 唐朝開元年間,這個本來是風格雄健的舞蹈節目被改得軟綿綿的,所以,《教坊記》把它劃到“軟舞”類去了。這個舞蹈也傳入日本。日本一段,旁邊的人就齊聲幫腔:“踏搖娘和來!踏搖娘苦和來!”接著,她的丈夫蘇某入場,表演酒醉打妻子的動作。這是個帶有滑稽意味的歌舞節目,唐朝以來不斷地改變著演出形式。後來,蘇妻改由女子扮演,除了醉鬼蘇某以外,又加上了一個專作調笑表演的“典庫”。 唐朝人常非月有《詠談容娘》詩說:“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可見這個節目也常常在廣場上表演。 這些歌舞小戲,實際上已具備了中國戲曲藝術合說、唱、舞蹈等表演藝術為一體的特徵。所以,人們在研究中國戲曲的起源時,也極為註意這些歌舞節目。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無論是健舞,還是軟舞,或是其他名目的舞蹈,都是唐代舞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以豐富多采的風格與體裁,贏得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它們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藝術創造精神,並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這些舞蹈流傳久遠,至今在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中,還能見到它們的遺踪。
報告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