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生物學

第34章 第九章明清時期動植物分類研究的發展

中國古代生物學 汪子春 1568 2018-03-20
《救荒本草》(公元1406年)是我國15世紀初一部記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誌。結合食用,以救荒為主。作者朱橚(公元1360—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他博學多才,熱心於植物研究,關心民眾生活。鑑於連年荒災,民不聊生,就在他的封邑(河南開封一帶)廣泛蒐集植物並進行種植試驗,最後寫成專書。 全書分上、下兩卷。記載植物414種,每種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圖。其中出自歷代本草的有138種,新增276種。從分類上分為:草類245種、木類80種、米穀類20種、果類23種、菜類46種,按部編目。同時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進一步分為葉可食、根可食、實可食等,計有:葉可食237種、實可食61種、葉及實皆可食43種;根可食28種、根葉可食16種、根及實皆可食五種、根筍可食三種、根及花可食二種;花可食五種、花葉可食五種、花葉及實皆可食二種、葉皮及實皆可食二種;莖可食三種、筍可食一種、筍及實皆可食一種。其中草本野生穀物,歸入種實可食部的稗子、雀麥、薏苡〔yiyi義以〕仁、莠草子、野黍、燕麥等都是禾本科植物;米穀部的野豌豆、山扁豆、胡豆、蠶豆、山綠豆都是豆科植物。同類排在一起,既方便於識別,也反映了它們之間有相近的親緣關係。

《救荒本草》對植物形態描述很精細。注意到植物的莖色、表刺、卷鬚;葉的形狀、著生方式、托葉;花序和花的形狀、顏色、花瓣數、甚至花蕊;果實、種子的種類、大小、顏色等。例如記澤瀉:“俗名水(艹下沓)〔ta踏〕菜。生汝南池澤及齊州,山東河陝江淮亦有,漢中者為佳,今水邊處處有之。叢生苗葉……其莖有線楞。梢間開瓣小白花,結實小、青細,……”,突出了單子葉植物花三數、平行葉脈的特點(圖23);寫蛇床子:“苗高一二尺,青碎作叢似蒿枝,葉似黃蒿葉……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開白花如傘蓋狀。結子半黍大、黃褐色。”突出了繖形科的複繖形花序。對豆科植物如蠶豆、回回豆、(豆勞)〔lao勞〕豆從花的結構、顏色、生長部位、果實形狀加以區別,十分細微。在描述植物形態特徵時,使用了一些較確定的術語,特別是關於花序和果實分類的術語:如“穗狀”、“傘蓋形”,蒴〔shuo朔〕(果)、蓇葖〔gutu姑突〕(果)等等,從而大大提高了分類描述的確切性。這在傳統植物分類學史上,也是一大進步。書中許多插圖如刺薊菜、車前、黃櫨、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兒傘等都很形象。例如荊芥圖畫出莖方形、上部多分枝、葉羽狀深裂、披針形、輪繖花序等……都達到十分精確的程度,構成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圖24)。德國植物學家布賴特·施耐德於1881年指出這些插圖比歐洲刻圖早了70年。英國藥物學家伊博恩鄭重地把雁來紅、馬齒莧等10幅圖引入他寫的《救荒本草所列的飢荒食物》專著。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讚歎說:“了解中國藝術家優秀的傳統,就不難理解《救荒本草》插圖的極端精美。”(《科學史導論》)


圖23 明·朱橚《救荒本草》中的澤瀉圖
《救荒本草》是以救飢為主要目的寫作的。對有毒植物食用的加工處理方法也有記載。例如說:章柳根是商陸科有毒植物,可用豆汁同蒸的方法消毒;白屈菜是罌粟科有毒植物,可用葉和淨土,煮熟撈出,連土浸一宿,再換水淘洗淨,油鹽調食。這裡利用了淨土的吸附作用,實際上是植物化學中吸附分離法原理的初步應用。

圖24 明·朱橚《救荒本草》中的苜蓿圖

圖25 明·鮑山《野菜博錄》中的孛孛丁菜圖
在《救荒本草》影響下,明末還出現了《野菜譜》(公元1524年)、《茹草編》(公元1582年)、《野菜博錄》(公元1622年)(圖25)、《救荒野譜》(公元1642年)等專著,也大都有文有圖,編寫形式也都相似,內容則有發展。 《救荒本草》在17世紀東傳日本,被多次翻刻,產生很大影響。 《救荒本草》創用的“蒴(果)”、“蓇葖(果)”等術語,不僅在我國而且也被日本植物學家所採用,沿用至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