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學校

第11章 第六節稷下學宮

中國古代學校 郭齐家 1380 2018-03-20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設立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由國家主持招納當時社會上流動的著名的學者,也吸引了一批學生,成為當時“百家爭鳴”的中心。所謂“稷下”,是指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的稷門(城西南首門)附近地區。稷下學宮是在齊桓公(即田午,公元前375—前357年在位)時設立的,與古希臘柏拉圖在雅典創立的“逍遙學院”時間不相上下,後來齊威王繼承父業,稷下學宮已有相當規模了。到了齊宣王時,稷下之學達到了最高潮,規模宏大,能容納師生近千人,聘請了騶衍〔zouyan鄒演〕、淳于髡〔kun昆〕、田駢〔pian胼〕、接予、慎到、環淵等76位著名學者任教,給以“上大夫”的職位,在寬廣的大道旁為他們修建壯觀的“高門大屋”作為宅院,給予優厚的待遇,不拒各家各派學者,兼容並蓄,一概給予優待,對各地來游學的弟子,也熱烈歡迎。稷下學宮經歷了戰國中期與後期,前後達150年左右。

稷下學宮不同於西周以前的官學,是一所既從事教育,又從事學術研究,還具有政治諮詢的一個多功能的機構。 它雖由官方興辦,但打破了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制,不僅學生“有教無類”,而且教師也不分貴賤擇優聘請,連出身家奴,身為贅婿的淳于髡都成了著名的“稷下先生”,學宮的首領也不是官方任命,而是由師生公推,任期也不固定,如荀子曾經是“最為老師”,以至三次連任“祭酒”,即學宮首領(相當於校長)。 稷下學宮匯聚了一大批有謀略的知識分子,使其成為一個諮詢機關。著名學者給以“上大夫”的職位,但不作行政官吏,而參與議論政事,充當高級顧問,“不任職而論國事”,並專設講壇,“各抒己見”,陳述利害,縱論天下大事。他們不僅是齊國的謀士,也率徒遊學,往來各國,“上說下教”,“合則留,不合則去”。

稷下學宮兼容並蓄各個學派,是研究學術、自由辯論的爭鳴場所。它向各國有識之士、敞開大門,並提供優厚的物質條件和學術環境,既是論壇,又是研究院。從學派來看,有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農家、名家等等,任何一家都只能暫時取得相對優勢,而不能永久佔據絕對統治的地位,各個學派為了適應競爭、避免淘汰而存在下去,也都需要特別積極發展思想理論,因此稷下學宮創建了學術繁榮的局面。各派爭論時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們認為論辯勝利了,固然說明堅持的觀點正確;論戰失敗了,也會從對方得到自己可追求的真理,像這樣,辯論才有意義。這種態度,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也仍然是可取的。 稷下學宮這座齊國官辦的大學堂,制訂有統一的學則,這就是如今《管子》書中的《弟子職》,學則對從學弟子的要求是嚴格的。第一段相當於總則,翻譯為現代語言為:“先生施教,弟子遵照學習。謙恭虛心,所學自能徹底。見善就跟著去做,見義就身體力行。性情溫柔孝悌,不要驕橫而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虛邪,行為必須正直。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規,一定要接近有德之士。容色保持端正,內心必合乎規範。早起遲眠,衣帶必須整齊;朝學暮習,總是要小心翼翼。專心遵守這些而不懈怠,這就是學習規則。”

學則是用精美的四言韻文寫成的,總則之後還對弟子們的學習、用膳、清潔衛生、晚間舉火(點燃火炬照明)等等,提出了應遵守的各種儀節和具體要求,其中貫穿著尊師的精神,有利於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這不僅是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學生守則,而且在世界學校教育史上,也堪稱為第一個寄宿學校的學生守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