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第24章 第五節《詩詞曲語辭匯釋》——詩詞曲特殊語辭的匯釋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张明华 5445 2018-03-20
《詩詞曲語辭匯釋》是一部專門解釋唐宋金元明詩、詞、曲中習用的特殊語辭的書。該書的編纂,“成績超卓,對研究古典文學和近代語彙貢獻甚大”。 《詩詞曲語辭匯釋》的編纂撰者張相(公元1877—1945年),語言文字學家,精通文史,於詩詞尤為嫻熟。原名廷相,字獻之。浙江省杭州市人。幼年喪父,依母成長,曾考取秀才。早年在杭州的安定學堂、府中學堂和崇文學堂講授古文與歷史。後應聘上海中華書局編輯的職務,除主編文學、歷史、地理課本外,編有《古今文綜》十冊。 1936年與舒新城等人主編《辭海》。譯有《19世紀外交史》。從壯年起,“瀏覽詩詞,抽繹疑滯”。他認為:前人詩集“雖有舊注,多重實典,間涉語詞,究亦寥寥”。於是,50歲以後,“漸事札錄……隨筆件系,積數巨帙。六十以後,專心茲事,且札錄,且整理,閱六年而寫成六卷。又閱二年,賡續要刪”,於1945年始寫定成書。

《詩詞曲語辭匯釋》的特點唐宋金元明時代,詩歌、詞曲、戲文傳奇中,常見一些特殊語辭,如須、則、卻、且、斯、解道、怎生、則個、端的、兀自之類。這類語辭大多是虛詞或當時的口語、方音俗語,它們“皆用以組辭成語,間亦以襯托神情,故實字猶骨骼,此則其關節脈絡也。正確地解釋它們,有助於理解文意。但這類詞歷來沒有專書解釋。編者綜覽各家詩詞戲曲作品,把這類語詞包括單字、短語彙集起來,共計標目537,附目600餘,分條800餘,列舉大量的例證,來解釋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兼敘其流變和演化。每條先解說其意義,後列書證。與其他詞典所不同的是,書中對每條書證都加以辨釋。凡是字詞有兩個以上意義的,以一義為一項,各舉書證解說。書中引證取材豐富,采詩詞兼及題序,錄劇曲並及白文;每“釋一辭,下一解,必羅列唐宋金元之詩詞劇曲至數十百種”,“每一辭之例證,由十餘至五十餘則”;所舉書證依詩、詞、曲次序排列。詩以唐人為中心,宋詩次之;詞以宋人為中心,金元次之;曲以金元人為中心,元以後次之。在撰者看來“詞為詩餘,曲為詞餘,詩詞曲三者各為分流,仍屬同源”,“匯而釋之”,較為方便。所以書中對辭義的詮釋,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因其分流”而“自匯”,即以詩證詩,以詞證詞,以曲證曲;二是“因其同源”而“互匯”,即以三者或二者互證。這樣,“綜合各證”,得出解釋,“假定為一義”。“一義不足概括,則別求解釋”,“复假定為他義”。為推定一義,作者體會聲韻、辨認字形、玩繹章法、揣摹情節、比照意義,反复質難。撰者還結合古今口頭語言,從多方面探究辭義及用法的流變,尋索其確切的含義。所以這部書對研究唐以來文學作品的貢獻極大,現代很多研究近代漢語語詞意義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其啟示。即便是一般的詩詞、曲劇、小說的讀者,當碰到文字普通而用法特殊,或生僻難懂的詞語,想從這部書中尋求解釋時,亦可依照書末附錄的《語辭筆劃索引》,按詞頭的筆劃去查找。

《詩詞曲語辭匯釋》的缺點在於有些義項區分較為繁瑣;沒有標註讀音。 作者去世後,《詩詞曲語辭匯釋》始由中華書局於1953年印行。 幾部重要的專門詞典中國近現代時期,編纂出版的專門字典、詞典,門類廣,數量多,內容豐富。通過這類字典、詞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窺見當時中國學術研究發展的水平。比如容庚的《金文編》和孫海坡的《甲骨文編》,就是這一時期古文字研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1899年,河南安陽小屯村殷虛甲骨文首次被發現,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又有大批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資料相繼出土和被發現,許多古文字學家,突破《說文解字》六書說的框框,開始採用科學的新觀點、新方法進行古、近文字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豐富的研究經驗。隨著古文字資料的大量發現和近人古文字研究的繁榮發展,使相關古文字字典的編纂成為可能與必須,一批甲骨文、金文字典隨之而產生。

《甲骨文編》 撰者孫海波(公元1901—1972年),字函博,河南潢川人。古文字學家。 中國的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是王襄的《簠〔fu府〕室殷器類纂》,1920年天津博物館手寫石印初版本,1929年重訂,該書釋字錯誤較多,引用的卜辭文句不註明出處。 1923年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編》問世,按《說文》分部次序把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一書中的文字重新編次而成,凡有異形字,一一列出。解釋主要採用羅振玉、王國維之說,略參己見,考釋文字“精密矜慎不作穿鑿附會之說”(見該書王國維《序》)。 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朱芳圃的《甲骨學文字編》,是就《殷墟文字類編》補正而成。 《甲骨文編》是在《殷墟文字類編》的基礎上增輯而成。全書18卷,收錄單字2116個,字形照《鐵雲藏龜》、《鐵雲藏龜之餘》、《鐵雲藏龜拾遺》、《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後編》、《殷墟書契菁華》、《龜甲獸骨文字》、《戩〔jian簡〕壽堂殷墟文字》八種書的原形摹錄,並註明出處書名和捲頁片號。其中正編14卷,收錄字形可以識別和可以按偏旁隸定的字1006個,其中見之於《說文》的為813個,按《說文》部首順序編排,字條上方標註篆文;不見於《說文》的字193個,附在同部首的字之後,字條上方加隸定寫法;每字條下大多簡單註明字形或用例;每字條一般收有異體字數個;詮釋“博採通人”,“以己意為定”。另有:合文一卷,收錄156字;附錄一卷,收不可識的字1110個;備查一卷,註明沒有收錄的甲骨文資料中的常用字字形的出處。書末附檢字一卷。容庚評價說:“此書之用,不僅備形體之異同,且可為各書之通檢,由字形而探求字義,得藉此以為階梯。”該書1934年由哈佛燕京學社石印出版。 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甲骨文編》的改訂本,更加完備,成為學習、研究甲骨文者的必備書。

《金文編》 這是中國第一部最完備的金文字彙編字典。編撰者容庚(公元1894—1983年),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 金文字典的編纂,發端於吳大徵的《說文古籀補》,其後有丁佛言的《說文古籀補補》,強運開的《說文古籀三補》,容庚的《金文編》。 《金文編》全書根據3000多件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收金文18000餘字,其中正編1894字,重文13950個;附錄1199字,重文985個。正編按《說文解字》部首排列,《說文解字》沒有的字附在各部之末。 “圖形文字之未識者,為附錄上,形聲之未識者、偏旁難於隸定者、考釋猶待商榷者,為附錄下”。各字上方標註篆文,編有順序號碼。卷末附《引用書目表》、《引用器目表》、《檢字表》等。 《金文編》以其摹錄精確、收字全面、考釋嚴謹,得到歷來治文字學者的讚許。王國維稱讚容庚釋字謹慎,書中立說大多可信。該書1925年寫定,由羅振玉代為印行,1938年發行補訂重版本,1959年出版校補本,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新修訂本。

這一時期編纂的專門詞典,比較重要的還有以下幾部: 《新方言》 撰者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作者對古今語音有深入研究,見解獨到,他根據語言聲韻發展變化的規律辨釋方言異同。全書11卷,附《嶺外三州語》一卷。前十卷是釋詞、釋言、釋親屬、釋形體、釋宮、釋器、釋天、釋地、釋植物、釋動物,收錄當時流行的方言俗語859條,大體按詞義分類,考求它們的本字和語源。第11卷是音表,包括古音韻母23部和古音聲母21紐表。 《嶺外三州語》考釋惠州、嘉應州、潮州客家話中一些方言詞語的來源。該書寫成於1907—1908年,後收入《章氏叢書》(1919,浙江圖書館校刊)。

《中國人名大辭典》 臧勵和等編撰。參與編纂者20多人,“依據經史,參考志乘及私家撰著各書,遍徵金石文字”,從乙卯至庚申,歷時六載始成此書。書中收錄上古至清末的帝王、諸侯、名臣、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及能工巧匠等40000餘人。一人列為一條,以姓名的第一字筆劃數為序;第一字相同者,以第二字的筆劃數為序;前兩字相同者,以第三字筆劃數為序。同姓名者歸於一條。姓名之下,簡介朝代、裡籍、字號,概舉生平、瑣聞軼事等。姓名不標註讀音,凡有異讀者,在本文或《姓氏考略》中標註。錄有:《補遺》、《姓氏考略》、《異名表》。附:《中國歷代紀元表》、《四角號碼索引》。 1921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80年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詞詮》 解釋古書中虛詞的字典。撰者楊樹達,湖南長沙人,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20世紀20年代曾在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法課程,著有《高等文法》一書,《詞詮》是它的姊妹篇。全書10卷,收古書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一部分代名詞、內動詞、副詞,共534條,按註音符號順序排列。每詞都標明詞類,然後解釋詞義、說明用法、列舉書證,有的還加按語。書中結合詞類,具體講解古漢語虛詞的語法作用。釋義時,注意啟發讀者“虛實隨其所用”,要聯繫上下文意去區別詞的虛、實不同用法。對詞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通通詳細加以解說。書中舉證豐富,博採先秦兩漢以至六朝古籍,並引用劉淇、王引之,以及孫經世、馬建忠、童斐等人的說法相參證。 《詞詮》繼承、總結和發展了前人虛詞研究的成果,至今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查檢古漢語虛詞的工具書。該書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69年重印。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臧勵和等編撰。收錄上起遠古,下迄1930年前後的省府郡縣、鎮堡山川、名城要塞、鐵路商港、名勝古蹟、寺廟亭園等古今各種地名40000餘條。凡是古地名一律述其沿革,現代地名則介紹地理概貌。書中資料蒐集豐富,“凡群經、正史、國語、國策、通鑑、諸子及各種古籍之有詮釋者,本書廣羅名家諸說,擇善而從。至杜鄭馬三家之書及王厚齋玉海其言方輿並資採取”。本書注意訂誤,凡是沒有把握的,一律存疑。錄有《各縣異名表》,附四角號碼索引。該書是當時我國較為全面系統的地名詞典,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商務印書館1931年初版,上海書店1982年影印出版。 《古書虛字集釋》 解釋古書虛字的字典。撰者裴學海(公元1899—1970年),河北灤縣人。作者自1927年開始古虛字的研究,蒐集周秦兩漢古籍中的虛字290個,按守溫36字母排列。每字先解說,次列書證,最後為撰者的辨析。書中參酌清代劉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經傳釋詞》、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而以《經傳釋詞》的訓解為主。一方面補前人之不備,一方面糾正前人的錯誤,創建頗多,加之例證豐富,對閱讀古書很有用處。 1932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54年中華書局重刊發行。

《辭通》 解釋古書雙音節通假詞彙的書。撰者朱起鳳(公元1874—1948年),浙江寧海人。 22歲時,一次幫外祖父(寧海安瀾書院院長)批閱課卷,見卷中有“首施兩端”字樣,疑為筆誤,便提筆批寫“當作首鼠”,捲髮,合院大嘩。原來“鼠首”、“首施”同詞異型。從此潛心讀書,從400多種古書(主要是唐以前的古書)中摘錄同義而異型的詞。這類詞有的因音同、音近相假借,有的因義同、義近相假借,有的因形近而訛。作者從1896年到1930年,歷時30餘載,易稿十數次,《辭通》才得以成書出版。書中蒐集雙音節的同義異形的詞語,主要是聯綿詞,也有一些複合詞和詞組,約40000餘條。以一個常見的詞作為首詞,把和這個詞意義相同、而詞形相異的聚在首詞下為一組,按首詞第二個字的平水韻106韻次第。詞的解釋,一般是首詞下解釋詞義間或加註反切,或直音;每組末大都加按語,或者引用清儒的說法,或者以自己的看法分析比較,闡明這組詞語之間的關係。書中引證詳密,書證詳載書名、篇名,並按經史子集次序排列。附有《筆劃索引》和《四角號碼索引》,以便查檢。 1934年開明書店初版,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聯綿字典》 專收雙音節詞的詞典。撰者符定一,湖南衡山人。從32歲開始收集聯綿字,到62歲,用了30年的時間,編成400萬字的《聯綿字典》。全書36卷,分12集,廣蒐六朝以前古書中雙聲、疊韻、重音聯綿字,並酌情收入助詞、虛詞和一般的雙音复詞,甚至既非雙聲、疊韻,也非重音,但是不可分訓的複詞。詞的分部參照《康熙字典》。標音採用《說文解字》徐鉉的反切;《說文》沒有的字,或者今音有變化的字,採用隋唐反切或宋人韻書中的音切。每詞釋義,大量引證六朝以前的書證材料,六朝以下著述,只參考注疏經解;有的在引證後還加按語,分辨字詞的轉語、異文、本字、借字、正字、俗字、今字、古字、訛誤等,尤其精於轉語的解釋。由於書中引證豐富,而且引書的篇名、卷次、引文的起止都很清楚明白,因此對查找古書句子的出處,十分有用。該書1936年由撰者在北京刊行,中華書局1946年初版,1954年再版,1983年重印。 《金元戲曲方言考》 解釋金元戲曲中方言詞彙的書。撰者徐嘉瑞(公元1895—1977年),雲南昆明人。作者因為金元戲曲中的方言俗語,有許多至今還在民間流傳,但是沒有專書考釋。於是把《元曲百種》、《元槧〔qian欠〕古今雜劇三十種》、元人散曲、明人曲本和朱有燉〔tun屯〕的雜劇,從“曲”、“白”到“科”、“諢”重讀一遍,“隨讀隨寫,以曲釋曲,參以《元典章》、《元朝秘史》、《輟〔chuo綽〕耕錄》、《唐音癸簽》、《劇說》、《新方言》諸書。”以及今天各地的方言,於1944年寫成此書。書中收錄方言詞彙600餘條,按筆劃排列。每詞先釋義,後列舉書證(書名用簡稱)。有的詞條後加作者按語,或者指出其在今天流行的情況,或者註釋例證,或者進一步解釋方言詞。 193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6年修訂重印時,除對原有詞條補充例證外,又增補新方言詞155條。附《引用書名及簡稱》。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