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第19章 第五節《經傳釋詞》——經傳虛詞的集釋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张明华 2636 2018-03-20
“助字”是古人對虛字或虛詞的稱謂。在古漢語中,這類字、詞一般置於句首、句尾或跟實字、詞相關聯,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只是對實字、詞從語氣和行文上起襯托作用。由於古人對虛字、詞的概念的界限不很清楚,又把這類字詞稱為“語助”、“助辭”、“語辭”、或單稱“詞”及“辭”。現代漢語中的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助詞等,在古代都屬助字之列。虛字對古漢語組詞成句起重要作用,因此,解釋古漢語虛字用法的書籍,也是我們閱讀古典作品時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早在先秦時代,虛字的運用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到漢代,一些書籍如《說文解字》等對不同的虛字進行了一些具體分析。 《小爾雅》、《釋名》等字書中也有虛詞的詮釋。南朝梁人劉勰、唐代柳宗元等對一些常用虛字的運用有過研究。唐代孔穎達以詞義作為標準,把詞分成“義類”和“非義類”兩大類,非義類即指語助類——虛詞類而言。至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浙江永嘉人盧以緯(字允武)撰成《語助》一書,對古籍中的120多個常用虛詞逐一辨析,分析用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研究文言虛詞的專著。清代文言虛詞的研究更是受到人們的重視。清康熙年間出現了兩部研究虛詞的著作。一是成書於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由袁仁林撰著的《虛字說》,一是成書於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劉淇撰著的《助字辨略》。

袁仁林是位教書先生,為給學生“說書”而作《虛字說》,收集經史子集裡的虛詞141個,從虛字所表現的語氣情態推求其意義,從上下文的聯繫分析其用法。 《語助》和《虛字說》兩書只是把一些虛詞加以整理,著重從語法的角度分析文言虛詞的運用規律,研究文言虛詞所表達的語氣感情等關聯作用,極少引證,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虛詞詞典。在清代,對虛詞進行系統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它們的意義作用,並按一定體例加以編排的虛詞詞典,當首推劉淇《助字辨略》,其次是王引之《經傳釋詞》。 《助字辨略》 作者劉淇,字武仲,號南泉,或署龍田。康熙時人,祖籍確山(今屬河南省),家居山東濟寧。他博聞強記,性情恬澹,不隨便與人交往。似乎從未應過科舉,也不曾做官,生平以著書聞名。作品除《助字辨略》外,還有《周易通說》、《禹貢說》、《堂邑縣志》等。

《助字辨略》博採從先秦至元代,包括經傳、諸子、史書、詩詞、小說(元曲除外)中的助字476個,還收有復音詞、唐宋人常語約1140條。它是清代研究助字的著作中收字最多的一部,其中不少字為後出《經傳釋詞》所未收錄。劉淇嘗試對助字分類,書中把收錄的助字分為30類:重言、省文、助語、斷辭、疑辭、詠嘆辭、急辭、緩辭、發語辭、語已辭、設辭、別異之辭、繼事之辭、或然之辭、原起之辭、終竟之辭、頓挫之辭、承上、轉下、語辭、通用、未辭、僅辭、嘆辭、幾辭、極辭、總括之辭、方言、倒文、實字虛用。 收錄的助字按四聲編排,同聲調的字又按平水韻排列。採用訓詁學的方法解釋字義,包括正訓、反訓、通訓、借訓、互訓、轉訓。除廣引經史中例證外,還採集各時代一些俗語證釋,資料豐富,分析助字的意義和作用較為詳密。劉毓崧在《通藝堂集》中指出,人們如果按書中的條目例證去分析研究,觸類旁通,則對東漢以後、宋元之前古書中的助字表達的語氣異同就能有所領悟。

這部書的缺點是:體例不夠嚴謹,助詞的分類繁雜、標準不一,解說間有錯誤,引證亦非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從訓詁角度研究虛字,就不能充分地揭示虛詞的語法意義。對虛字與實字的區別,在理論上還不能作出明晰的闡述。儘管如此,《助字辨略》畢竟奠定了古漢語虛詞研究的基礎。 《經傳釋詞》 清王引之(公元1766—1834年)撰。字伯申,號曼卿,高郵人。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進士,做過侍郎和工部尚書。他是清代著名經學大師王念孫的兒子,又是阮元的弟子。他承繼其父的音韻訓詁之學,世稱高郵王氏父子。 《釋詞》外,還著有《經義述聞》等。 王引之所處時代,正當乾隆、嘉慶之時。清王朝統治者提倡經學和孔孟之道,士大夫階層中的不少人推崇《爾雅》、《說文》,致力於鑽研聲音訓詁之學,作為探究儒家經傳“窺測古人之意”(《經傳釋詞·自序》)的工具。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孫提出“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王念孫《廣雅疏證·自序》)的訓詁學原則,認為既然文字是有聲語言的記錄,則同音字就可同義,不但聲符相同、意符不同的字可能同義,即使意符、聲符不同的字,只要音同或音近也可以同義。他把“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經義述聞·序》)作為訓詁學上重要經驗傳授給王引之。 《經傳釋詞》中,王引之遵循義存於聲、聲近義同、聲義互求的原則,運用了王念孫據上下文校字釋義的方法,去考察虛字在古書中上下句之間,或句中上下字之間運用的規律。不但“以聲求義”,考釋虛詞,指出了一批前代學者未曾發現的虛詞,還從詞句結構來推究虛字的意義與用法。因而王引之對虛字意義、用法的考釋,往往能做到溯其源而窮其究竟。

《經典釋詞》收周秦、西漢古籍中虛詞160個。以單音虛詞為主,也述及連用的同義虛詞。主要取材於《九經》、《三傳》和《尚書》28篇(王引之研究虛詞是從《尚書》的研究開始),不如《助字辨略》中助字的來源寬泛。對於虛詞的通常用法,因為是“常語”而一概省略,僅限於補前人所未及,正先儒所誤解的部分。因此它對虛字研究的局限性較大,只適於對古書作較深研究時的參考,而《助字辨略》更適於作一般學習閱讀古文之用。 《經傳釋詞》中虛字的編排,以音同義近歸組,以唐釋守溫36字母為序,按聲母的發音部位喉、牙、舌、齒、唇分為十卷。這種排法,不如《助字辨略》依詩韻韻目分卷編排更適於一般文人學士的檢查。 雖然《經傳釋詞》使用的普及性不如《助字辨略》,但它的體例嚴謹,引證詳細卻優於劉書。它前後的編排一致,條理清楚。對每個虛字的解釋,先講用法,後引書證明,盡量追根溯源,然後闡明其演變,說明各種不同用法。引證資料詳備,有的還對引證加以解說。例如卷五“蓋”字的解釋:

蓋蓋者,大略之詞。 《孝經》:“蓋天子之孝也。”孔傳曰:“蓋者,辜較之辭。”辜較,猶大略也,常語也。 蓋,疑詞也,亦常語也。 《禮記·檀弓》:“有子蓋既祥而絲履組纓。”正義曰:“蓋是疑辭。” 蓋,語助也。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神夕奄虞蓋孔享。”顏師古注曰:“蓋,語辭也。” 儘管《經傳釋詞》的編纂存在著不足,但從揭示訓解虛詞的研究方法和釋詞的精審上來說,它堪稱為古代漢語虛字研究的一部力作,開創虛詞研究的新局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