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第18章 第四節《經籍纂詁》——集經傳子史引文訓詁之大成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张明华 2128 2018-03-20
經傳註釋始於漢儒。漢代崇尚經學,漢初立《詩》、、《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於學官,設五經博士依據故訓(即前人傳授下來的關於經義的解釋)傳授經書。自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經學的地位越來越高,到東漢經學發展達到極盛。經學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訓詁學的興盛,產生了一大批古書的註解。當時的一些經學大師如馬融、鄭玄等人同時也是著名的訓詁學大家,他們給許多古籍作注。此外,像趙岐作《孟子章句》,王逸作《楚辭章句》,許慎作《淮南鴻烈解詁》,高誘為《孟子》、《戰國策》、《淮南子》、《呂氏春秋》等書作注,服虔、應劭作《漢書》注等。他們對古書的註解,不外從四方面進行:字音、詞義、名物製度、歷史典故,而詞義的解釋佔重要的地位。

魏晉時,對古書的註解與玄學結合,一反漢代注重字詞的訓詁、名物(反映事物名稱的詞)的考釋。像何晏作《論語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杜預作《春秋左氏傳集解》,郭璞作《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註》,裴松之作《三國志注》等,都是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訓詁名著。各家的註解,最初都是單獨刊行,到後來有的被注經家或其他書籍採錄,有的附在有關古籍的正文之中,不另印行。只有陸德明撰《經典釋文》雖也分別附錄各經典中,仍一直單行。 《經典釋文》 作者陸德明(公元550—630年?)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從陳後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開始編纂《經典釋文》,大約完成於隋滅陳(公元589年)之前(或說唐初)。

全書30卷,採集漢魏六朝230餘家音切、諸儒訓詁,參考《倉頡篇》、《爾雅》等,對14部儒道經典進行訓解。這14部是:《周易》、《古文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老子》、、《爾雅》。他把各書先標明篇章,再把經文和註解中必須闡釋的字詞一一摘出,先註音,後釋義(《孝經》、《老子》摘錄全句)。異體字或版本不同的字,分列注前或註後。不僅解釋經典的正文,還對經典的註解加以訓釋。書中對經典文字的訓解以考證字音為主,兼及字義的辨釋,有的則只注字音,不釋義;有的只釋義,不注音;有的音義都不注,只考訂、校勘文字,標明版本異同。

由於《經典釋文》的訓詁實際上依附於經典,其字詞的編排依經文先後順序次第,是一部資料性的工具書。閱讀有關經典遇到疑難,可以從中依次檢查,求得解答,而不能作為一部獨立的字典來用。到了清代,因經學的複興,隨著註解、校勘、整理古籍的需要,乾隆時產生了一部集經傳子史訓詁於一書的詞典——《經籍纂詁》。 《經籍纂詁》 清朝阮元主編,臧鏞堂總纂。阮元(公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征(今江蘇省儀征縣)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進士。歷任戶、禮、兵、工等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他認為:聖賢之道在於經,經非詁不可。在浙江創辦“詁經精舍”,在廣東創立“學海堂”,平生致力提倡學術,又搜羅人才從事古籍校勘刻印,培養了一批有成就的學者,刊刻了一大批古籍,包括校刻《十三經註疏》,匯刻《皇清經解》,將當時名家著作數十種匯刻為《文選樓叢書》。

阮元有感於經傳訓詁分散在各類書籍中,一直打算匯輯為一編。他定出了編寫體例,又延聘幾十人,收集100多種唐以前古書中的訓詁、註解,由臧鏞堂總纂,按《佩文韻府》分韻編字,一個韻部一卷。在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經籍纂詁》編成付梓。正編106卷,後來又編《補遺》106卷,把《說文》、唐宋的注疏附在正編每卷之後。 《經籍纂詁》依照《佩文韻府》把同一韻部中的字,按先易後難的順序排列;每一字下匯集古書中的訓詁和註解。凡《佩文韻府》沒有載錄的字,按《廣韻》或《集韻》增補;如一個字的音、聲調、意義有不同,就都按韻分入各部分釋其義。每一韻字下,不僅收錄單字,也收錄同一單字頭的複音詞。 對各字的訓釋,以聲音相近字的訓釋列前,然後再按字的“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名物像數”依次排列;如名物訓詁繁多,就按《爾雅》19篇排次;每字釋義引用的古籍,先按儒家經典排次,後再列其他古籍引文;引用的古籍原文註明出處。例如:

診—,視也。 《廣雅·釋詁一》。又《一切經音義》九引《字林》。 ○—,候也。 《一切經音義》二引《三蒼》。又《後漢·郭玉傳》注。 ○—,候視也。 《後漢·南蠻西南夷傳》注。 ○—,佔也。 《史記·扁鵲倉公傳》“特以一脈為名耳”《索隱》引司馬彪。 ○—,驗也。 《一切經音義》二引《通俗文》。 ○〔訁尒〕驗也。 《漢書·董賢傳》集注。 ○—,候脈也。 《列子·力命》“—其所疾”《釋文》。 診《說文》:—,視也。從言,(診字去讠)聲。 ○—,視驗,謂視其脈及色候也。 《漢書·藝文志》“原—以知政”注。 ○—,謂可言之證。 《素問·風論》“願聞其—”注。上引的前一條是正編,後一條是《補遺》。

《經籍纂詁》匯輯的資料非常豐富,編排方式較為嚴密。王引之在此書的《序》中說:“展一韻而眾字畢備,檢一字而諸訓皆存,尋一訓而原書可識。”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古代訓詁學資料的索引,是我們閱讀唐以前古籍很有用的一部工具書。遺憾的是這部書所收列的字沒有註音,而且引文錯誤較多,用時必須核對原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