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第4章 第四節字書的注音方法

中國字典詞典史話 张明华 830 2018-03-20
古代書籍的註解和字書、韻書裡字的注音用的是漢字,主要有兩種方法:直音、反切。 直音法就是兩個字同音,用其中一個字標註另一個字的讀音。例如“遽音具”。一般是用常用易認的字為生僻字、難認字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裡應用最多的注音方式是:“讀若”、“讀如”、“讀如某某之某”、“讀如某書之某”、“讀與某同”,這是一種比況的方法,即用一個同音或音近字說明被注字的讀音,與“直音”相似。例如:“趁,(走上亶)〔zhan〕也,讀若塵〔今音chen〕。”用來注音的字有的是同音,有的只是音近,有的未必通行,實際上完全同音的字很少,如果遇到難字而沒有同音字。或同音字也是生僻字,這樣字音的標註就成了難題。況且同音法的運用,是以讀者掌握大批字的讀音為前提,因而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很大。自漢末反切法發明以後,字書中字音的標註,就以反切為主了。

反切法就是用兩個漢字合拼成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如:“東〔dong〕音德紅切”,德、紅相拼,成為東。 “切”〔qie〕是拼切之意,“反切”的“切”就是上下兩音向一起拼切的意思。 “反切”也稱為“切語”,魏晉至唐稱為“某某反”,宋以後稱為“某某切”,現統稱為“反切”。用反切注音,反切的前一字取聲母,反切的後一字取韻母和聲調,把前一字的聲母跟後一字的韻母和聲調拼合起來,就成為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工,古紅切”,“工”音gong,“古”的聲母g與“紅”的韻母ong、聲調(平聲)合在一起,拼出被切字“工”的讀音gong。反切的前一字與被切字雙聲(古、工兩字聲母相同),反切的後一字與被切字疊韻(紅、工兩字的韻母相同)、同調。在古代沒有拼音字母的情況下,反切的前後字被當成拼音字來用,每一個漢字都可以用反切拼出它的讀音。

反切產生於漢末。三國時魏國安樂人孫炎撰成《爾雅音義》,這是古代第一部大量運用反切的著作(已散失),其中的反切被《經典釋文》等書採用百餘條。從《玉篇》到《康熙字典》等大量字書主要採用反切注音,直到民國時期《辭源》、《辭海》編纂時還沿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