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名山大川

第7章 第三章雄偉壯麗的北國名山

中國的名山大川 谢凝高 5960 2018-03-20
泰山崛起於華北大平原東緣,凌駕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如鶴立雞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勢,故被古人視為頂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滿山的蒼松翠柏更顯出它的壯美。泰山因其高,氣候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平均降水量達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0毫米。這種複雜的自然現象,古人得不到科學解釋,便產生了神秘感,認為泰山是“出雲播雨”、“神靈所居”的天府,因而成為人們崇拜的山神。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間,先後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禪或祭祀,使泰山擁有“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至高無上地位。 泰山還有悠久的宗教活動史,廣大文人學士的遊覽觀賞史,學者的科學研究史以及農民起義活動史等等,從而構成了極為豐富的泰山歷史文化內容。

據歷史記載,東漢時,泰山的道教就已相當興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頂建碧霞祠以後,更是盛極一時,至明代,達到了頂峰。佛教亦於東晉時傳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靈巖寺。 泰山作為遊覽審美對象的歷史,也源遠流長,詩經中就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的頌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蹟的名人當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張衡、文學家蔡邕、學者班固、馬融等,都遊歷過泰山。東漢學者應劭〔shao紹〕的《泰山封禪儀記》,就是現存最早的遊記之一。曹植、陸機、謝靈運、李白、杜甫、蘇東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風景美學的重要開拓者。 泰山的文化遺跡中,尚有1800多處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廟至岱頂的登山道兩旁。其年代,自秦漢至當代,連續兩千多年;論書體,真、草、隸、篆,無不齊備;流派,歐、趙、顏、柳,各呈風彩;內容,大多是點化名山勝景,弘揚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觀,浩浩古今。

自本世紀初開始,現代地質學開創了泰山自然科學的研究篇章,揭開了泰山自然發展歷史的奧秘,確認了泰山北側張夏——崮山地區的寒武系地層是我國北方寒武系地層的標準剖面。在我國寒武系區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系地層對比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雄偉壯觀的泰山,數千年來,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其主景區逐漸形成三重空間一條軸線的景觀格局。所謂三重空間,一是以岱廟為中心的人間鬧市泰安城,它是封禪、遊覽、朝山進香的服務基地,是古代的旅遊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三是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是指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泰安城岱廟中軸線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頂長達6300級(號稱7000級)的登道“天階”。通過沿途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構成一條“步步登天”雄偉壯麗的景觀序列。

在泰山雄偉博大的懷抱裡潛藏著秀麗的桃花峪,險峻的龍角山,奇特的天生橋,幽深的靈巖寺,奧秘的後石塢、天燭峪,高曠的岱頂等。 泰山具有特殊的內蘊,即自然山體之宏大,景觀形象之雄偉,賦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燦爛,名山歷史之悠久。因而,泰山無論在帝王面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凡我炎黃子孫,無不敬仰泰山精神,“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識泰山”的意識深入人心。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並以其自然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獨特性立於世界遺產之林。這座同時具有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泰山,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今天,登泰山已成為世界性的嚮往,讓我們沿著7000級台階,踏著數千年來億萬炎黃子孫的足跡,領悟“華夏之魂”的精髓,激勵奮發向上的人生精神,為攀登事業的高峰而奮鬥! 嶧〔yi易〕山有小泰山之稱,位於山東鄒縣南。孔子、孟子、秦始皇、漢高祖等都曾登臨嶧山,並有秦始皇先立嶧山碑、後刻泰山碑之說,可見嶧山成名之早。更重要的是嶧山的誘人之美。它海拔555米,拔起於鄒魯平原,相對高差大,顯得十分雄偉。嶧山是一座造形地貌十分豐富的花崗岩丘陵,節理髮育,形成三峰聳峙,峭壁如削的氣勢;其球狀風化也十分典型,渾圓的丸石漫坡相挨相疊,異常壯觀。石間多孔穴,幽奧迷離。嶧山有不少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是現存的重要人文景觀。

嶧山因帝王登臨而出名,梁山則因農民造反而聞名,尤其是的藝術魅力,使水泊梁山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梁山位於山東梁山縣,在宋代是800里水泊中的島嶼。明代以後,因黃河氾濫淤為平川。滄海桑田,前些年還在平地之下挖出一條較完好的明朝的船。梁山不高,海拔197米。歷史上之所以成為多次地區性農民起義的根據地,是因為有800里水域,使官兵無可奈何,故有“梁山之險在水,不在山也”之評說。現在山上仍有宋江寨的寨牆及“水滸勝跡”可尋。梁山不但是歷史紀念地,更主要的是一座因而揚名的文化名山。 北京的東西北三面環山,西部是聳立於華北大平原與山西高原之間的太行山北段,統稱西山;東部、北部則是橫亙於蒙古高原與華北大平原之間的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它們成為古都北京的天然屏障。經千百年的選擇和建設,今有許多聞名中外的京郊名勝。其主要特徵是文物古蹟豐富,人文景觀突出。

八達嶺是軍都山的主峰,海拔1015米。八達嶺山勢陡峭,溝谷深邃,構成天險。長城盤回於崇山峻嶺之巔,縱橫在千溝萬壑之間,猶如一條巨大的遊龍,使雄險的八達嶺更加壯偉(圖4)。軍都山南麓的十三陵,則是一處群山環抱,清泉長流,幽美秀麗的小盆地。它北有天壽山,東西有龍、虎山環抱,幾條碧水匯於盆地而緩緩東流,13座金碧輝煌的明陵隱約於北部山林之中,構成幽美寂靜的皇家陵園景觀。

圖4 八達嶺長城
北京西山南起房山縣的拒馬河,北至昌平縣的關口,西山名勝古蹟薈萃,有香山、西山八大處、碧雲寺、臥佛寺、櫻桃溝、潭柘寺、戒台寺等等。香山景緻隨四季變幻,霜秋時節紅葉滿山如火似錦;冬雪初霽,憑高遠望,重巒疊嶂,紅裝素裹,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西山八大處,在翠微山和盧師山上,八大古剎錯落棋布。碧雲寺座落在香山東麓,曾有“西山台殿數百十,侈麗無過碧雲寺”之句。 1925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停在該寺,至今仍有先生的衣冠塚。

北京西郊的房山地區是石灰岩岩溶比較發育的地區,有“北方陽朔”,“京郊桂林”之稱的十渡山水風光,有北方罕見的石灰岩溶洞——石花洞和雲水洞。就在這山水、洞壑之間,50萬年前北京人祖先——周口店猿人和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人類遠古文化。房山石經山雲居寺還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這部石經自隋大業年間開始,千餘年間共刻石1.4萬塊,計1000多部、3000多卷,成為“國之重寶”。 承德距北京230公里,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四周群山環抱,氣候宜人,尤以其北部的避暑山莊聞名。承德避暑山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於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完工,歷時89年。它規模宏大,佔地5.6平方公里,沿著起伏的山勢築宮牆,周長10公里,面積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它是清代帝皇避暑、圍獵、政治活動的離宮別苑。山莊按照“自然天成就地勢,不待人力假虛設”的原則建設,集南北造園藝術之精華,山、川、林、泉自然天成;建築以樸素淡雅為主,近村捨與周圍環境協調,為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皇家園林。山莊的外圍有著名的外八廟,它們是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樂寺、安遠廟、殊像寺、溥仁寺等。外八廟因山就勢,建築宏大精美,集藏、漢等風格,形成環繞山莊的建築群,如眾星捧月。

承德的自然景觀亦不可多得,四周山巒多在海拔400—600米,分佈著豐富的造形地貌,如磬錘峰、蛤蟆石、僧冠峰、雙塔山、羅漢山、朝陽洞等十幾處奇峰怪石。武烈河像一條銀色哈達緊依山莊曲折回流於峰巒寺廟之間。 盤山離北京70多公里,於薊縣境內,屬燕山山脈。盤山為花崗岩山體,山勢雄偉,峰巒異秀,水清石奇。主峰掛月峰上銳下削,海拔864米。歷史上有五峰、八石、七十二寺觀、十三寶塔以及歷代名人題刻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被譽為“京東第一山”,曾經是我國15大名山之一。古人把盤山風景概括為三盤之勝,即自來峰一帶為上盤,勁松蒼翠、蟠曲翳〔yi益〕天為松勝;古中盤一帶為中盤,山石嶙峋嵯峨,千奇百怪為石勝;晾甲石一帶為下盤,万泉響澗,瀉玉噴珠為水勝。盤山的寺觀大多已毀,特別在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實行“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千年古寺幾乎全部被焚,滿山蒼松翠柏被砍伐一空,唯山石尚存。如千緣寺後的“動搖石”,一人推之可晃,眾人搖則巋然不動,此為一奇。又如上方寺嶕嶢峰,石大數尋,似無依倚,仰視如懸空中,稱懸空石,也甚奇特。

太行山脈介於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間,延綿600公里。從山西高原東望是起伏和緩的山地,而在河北平原西看則是重巒疊嶂直上雲天,氣勢雄偉,蔚為壯觀。沿太行山脈的東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南北交通要道,而發源於太行山的眾多河流、谷地,往往是河北和山西的關隘險道。人們在南來北往西上東下的交往中,發現和開發了不少名山勝景,猶如明珠閃閃發光。如北京西山,井陘的蒼岩山,贊皇的嶂石岩,修武的雲台山和濟源的王屋山等。 位於太行山脈中段,石家莊市以西的井陘縣蒼岩山,是一顆太行明珠。蒼岩山是由水平層理的砂岩構成的,斷壁懸崖,古柏橫空,重林蔽谷,景色奇險幽美。橋樓殿是蒼岩山人文景觀中的一絕。它飛架於危岩絕壁之間,下臨深淵,上結懸崖,天景人藝融為一體,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豐富想像力和高超技藝。

秀似江南的太行“一方絕勝”——嶂石岩,也屬太行山脈中段,位於河北贊皇縣境。海拔1774米,由淺紅色石英岩組成,為疊起三層陡崖的峰林地貌,南北綿延近10公里。每層陡崖高100—150米,層間有緩坡平台,成為天然棧道。平台上遍布天然次生林,形成丹立翠橫,峻峭挺拔的雄奇秀美景色。砂岩裂隙發育,眾泉綿綿不絕,泉水自崖壁直瀉,形成飛瀑。槐泉四季不竭為槐河之源。 嶂石岩人文景觀亦較豐富,如周穆王伐犬戎曾登臨的讚皇山,有槐泉寺、圓通寺、明長城等古蹟。 太行山南部的雲台山,平地崛起,壁立蒼穹,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氣勢雄渾博大,充分顯示出太行氣派。雲台山不僅峰巒雄奇,峽谷幽奧,更難得的是林泉之秀麗,從山麓的溫盤谷,到深山的小寨溝、老潭溝,山水盤回,清泉環流,五步一潭,十步一瀑,噴珠漱玉,絢麗多姿,逆源而上,林密草茂,谷深瀑高,如入峰巒皆美、水石動情的自然美小王國。老潭溝高達300米的大瀑布,是我國落差最高的瀑布。茱萸峰是歷來重陽登高的好地方。 王屋山在太行山南端,主峰天壇頂海拔1715米,大有一峰擎天、萬峰簇擁的雄偉氣勢,素有“太行之脊”的美譽。白居易以“天壇在半天”讚美其高大。王屋山高崖巨壑,奇峰異洞,頗為神奇,故被道教列為“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不僅雄奇,而且格外靈秀,擁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清澈的流泉。更為難得的是,這裡還有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及局部原始森林。山林溪谷中棲息著獼猴群、娃娃魚、虎皮蛙和紅腹雞等珍稀動物。深秋時節,500裡王屋山變成紅色海洋,極為壯觀。雄奇靈秀的王屋山,早在遠古時代就已成為天下名山。相傳軒轅黃帝曾登天峰頂祭天,禹封九山中亦有王屋山,寓言中的愚公移山故事以及星羅棋布的古蹟和文人墨客所留下的文化遺跡都說明王屋山古老而光輝的歷史及其對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影響。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聳立於中州大地。嵩山是由東部的太室山和西部的少室山組成,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主峰1512米。嵩山構造複雜,斷塊隆起,巍峨壁立,形成“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雄偉氣勢。它介於古都洛陽和開封之間,為“地之中”而被封為中岳,嵩山地形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墨客遊覽歌詠的勝地。 古代帝王一般都要巡幸五嶽,封禪泰山,唯有武則天,封禪中嶽嵩山。她於公元696年臘月,登嵩山封太室,禪少室,為表示她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為告城。定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 嵩山風景區是人文薈萃之地,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人文景觀格外突出。著名的景點有嵩山中嶽廟、少林寺、嵩岳寺、法王寺、嵩陽書院、測景台和觀星台等。 嵩山中嶽廟是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圖5),佈局嚴謹,軸線對稱的九進院落,現存房屋400多間,古柏300多株,碑碣百餘通。整個建築群坐落在坐北朝南的山谷小盆地中,是典型的“風水寶地”。它背依黃蓋峰,左右環山,前屏玉案山,軸線長達數公里,實為風景建築佳例。 少林寺位於太室與少室山之間的小溪畔,風景優美。少林寺建於公元495年,是中國禪宗的祖寺,又是少林武術發源地。寺西松柏林中聳立著240多座少林寺高僧墓塔,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塔林景觀。

圖5 嵩山中嶽廟
峻極峰南麓,有一座有名的嵩陽書院,為宋代全國四大書院之一。院中建築並非原物,但兩株“將軍柏”,則是罕見的活文物。相傳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遊嵩山時見此柏高大,封為“大將軍”和“二將軍”。 “二將軍”柏高18米,樹幹圍12米,“大將軍”略小些。千百年來圍繞著將軍柏的傳說、遊記、詩歌很多,為這兩株古柏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獨特的中國古樹名木文化。 河南洛陽是九朝古都,因建朝年代較早,城郊名山無重要遺跡,唯有龍門因石窟而盛名不衰。龍門的西面是龍門山,東面是香山,兩山對峙,崖石壁立,伊河切谷中流,形似天然門闕,故龍門又稱伊闕。伊闕山為奧陶紀石灰岩,質地堅硬細膩,宜精雕細刻。龍門石窟就開鑿於此。它與敦煌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為我國古代佛教藝術的四大寶庫。龍門石窟自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動工,歷經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以及隋、唐各代,連續400多年的營造建成的。計有石窟2100多個,造像10餘萬尊,題記、碑碣3600多品,佛塔40餘座,是一座極為珍貴的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多在西山,東山則以香山寺出名。該寺始建於北魏,唐時最盛。有“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之贊。大詩人白居易居洛陽18年,晚年大部分時間在香山度過,死後就葬在香山的琵琶峰上。 雞公山是大別山的餘脈,位於河南信陽市南,鄂豫兩省的交界處。著名的“義陽三關”之一的武陽關就在雞公山的南麓。因山形似雄雞引頸報曉而得名。它是一座花崗岩山體,受斷塊構造作用,山勢峭拔高聳,頗有“青分楚豫,勢壓嵩衡”之勢。海拔811米,低於嵩山、衡山,但聳立於江、淮兩平原之分水嶺上,顯得高峻。雞公山的花崗岩造形地貌豐富,尤以“五怪嶺”為多。它處於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的過渡帶上,雨量適中,夏季涼爽。這裡植被茂密,物種豐富,融南北植物特徵為一爐,生態環境優良,為我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