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第9章 第二節馬王堆漢墓地圖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葛剑雄 2631 2018-03-20
西漢和東漢400多年間的地圖是如此豐富,質量也相當高,可是到了3世紀末的西晉初年,裴秀卻說:“現在秘書院中既沒有古代的地圖,又沒有蕭何所獲得的秦朝地圖,只有漢朝的輿地圖、括地圖等雜圖,都沒有比例尺,又不考察修正相互間的位置關係,連名山大川也不詳細記載,雖然有大致的形狀,但都不精確可靠,沒有辦法作為依據。” 作為一位著名的地圖學家,裴秀所說當然都是事實。顯然,經過東漢末年和三國的戰亂,漢朝的地圖絕大部分已經不存在,所以裴秀無法看到真正高質量的漢代地圖了。所幸保存在地下的西漢地圖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在2100多年後重見天日,為我們糾正裴秀的誤解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地圖有三幅,但其中一幅因破損過於嚴重,難以修復。其餘二幅,整理小組分別命名為《地形圖》(另一種意見應命名為《長沙國深平防區圖》)和《駐軍圖》。

《地形圖》長寬各96厘米,以上方為南,下方為北。製圖的區域大致包括東經111度至112.5度,北緯23度至26度之間,約相當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灌陽一線以東,湖南省新田、廣東省連縣一線以南,北至新田、全州,南達廣東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圖的主區包括西漢初所封長沙國的南部,即今湘江上游瀟水流域、南嶺、九嶷山及附近地區。主區的比例尺大致在1:17萬—1:19萬之間,按照當時的長度單位折算,圖上的一寸大約相當於實際的十里。圖中已有統一的圖例,表示的內容有山脈、河流、道路、居民點等(圖9)。 《地形圖》上山脈的畫法特別值得重視,即用閉合曲線並加暈線,表示山脈及其走向,比《放馬灘地圖》又有了進步。對九嶷山的表示更有獨到之處,除了用閉合曲線勾出山體外,還用細線畫成魚鱗狀層層重疊,以顯示峰巒起伏的特徵,與現代的等高線畫法相當接近,比宋以後直到明、清經常採用的人字形畫法或山水畫中的峰巒那樣的畫法都要高明。對地形複雜的南嶺表現得比較清楚,可以看出,作者已將南嶺作為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嶺。但圖上的山脈都只畫出大致位置,卻沒有標出山名,連在《楚辭》、中已有記載,相傳為舜陵所在的九嶷山也沒有標名。

在九嶷山南畫著九個柱狀符號,柱後還畫有建築物,旁注“帝舜”二字。一些學者認為這是表示主要山峰和高低的不同,因為向東也畫了七個柱狀符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根據《水經·湘水注》,九嶷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複識”。這座建築物就是舜廟,九個柱狀符號是舜廟前的九塊石碑。將著名建築物誇大地畫在地圖上,是古今地圖慣用的手法。

圖9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地形圖復原圖
《地形圖》除了突出地貌的表示外,水系畫得相當詳細準確,這可能與當時軍事上的需要有關。圖上共有大小河流30多條,其中標註了名稱的有九條,泠水和深水還加註了水源。圖的北端是《水經註》上提到的營陽峽,兩岸山勢緊逼深水兩岸,畫得十分逼真醒目。河流用上游細下游粗的曲線表示,註記有一定位置。主區的河流骨架、河系的平面圖形、河流流向及主要彎曲、主流與支流的交匯點等,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於今地圖,有些部分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主區的河流也有少數畫得不很準確,如輦江、貝江間的距離畫得過小,參水(今嶺東河)畫得太短,花江畫得太長,泡水、東江上游都應作西北流向。但總的來說,主區部分的準確性是很高的。

《地形圖》上的居民點有80多個,分為兩級:縣級八個,用矩形符號表示;鄉里級能辨認出的有74個,用圈形符號表示。名稱一律注在符號裡。符號有大小之分,可能用以表示該地人口的多少或面積的大小。在營浦(今道縣)、南平(今藍山縣)、齕〔he河〕道等縣城和一些重要的鄉里之間都有道路相通。能夠辨認出的道路有20多條,一般是用細直的實線表示,個別地方用虛線表示。 圖上的近鄰區可分為甲乙兩部分,前者指深水流域和舂水上游以及南平縣治一帶,後者指都龐嶺以西在今廣西境內的桃陽、觀陽二縣,湘粵分水嶺以南在今廣東境內的桂陽縣。近鄰區雖已不在三號墓主的駐防範圍之內,但仍屬長沙國范圍,所以僅畫出縣治和一些道路,不畫縣以下的鄉里一級。甲區與主區之間沒有什麼大山大川的阻隔,因而製圖者對這一帶的地形還比較了解,對四個縣治的位置畫得比較準確,只是水系畫得較差,有的河流缺畫,有的畫得太短,有的形狀不符。乙區與主區之間隔著都龐嶺和湘粵間的分水嶺,製圖者了解更差,因此,桃陽、觀陽二縣境內的水系完全不畫,桂陽縣內的一條河流(即今連江)應該東南注入北江,圖上卻畫成西南流。縣治的位置也有很大的誤差。

圖上的遠鄰區已經超出了長沙國的範圍,是秦末以來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的轄境,因而圖上既不畫鄉里,也不畫縣治,僅注了“封中”一個地名,海岸不畫曲線而成一個半月形,河流全無註記,並且極其粗劣,山脈、道路也完全沒有。其中靠近主區部分所畫內容還大概有所指,對靠南近海部分,製圖者大概除了知道有幾條河流南注入海外,已無所知了。在製圖者除親身經歷所獲得的地理知識之外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利用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現像是很正常的。 《駐軍圖》長98厘米,寬78厘米,是一幅彩色軍用地圖(圖10)。在圖的左、上方分別標註了東、南兩個方位。從此可以看出,當時的製圖者對方位的表示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方式。本圖包括的範圍只是《地形圖》中的部分地區,即今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的瀟水流域。主區部分的比例尺約為1:8萬—1:10萬,比《地形圖》的比例尺大約一倍。此圖的成圖時間在漢文帝初年,距今210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彩色軍事地圖。

《駐軍圖》用黑色單線繪出山脈,有九座山頭標註了名稱。河流、湖泊用湖藍色描繪,顯示了河道寬狹的區別。在20條河流中有14條標註了名稱,主流與支流分辨較準確。守備部隊的駐地和軍事工程建築物用黑底套紅勾框標出,框的形狀、大小不同,可能與地形、駐軍多少有關,駐軍的名稱標註在框內。表示軍隊行動的道路用紅色虛線表示,城堡用紅色三角形標示,內註“箭道”二字,居民點用黑色圓圈表示,守備區的分界線則用紅色標出。

圖10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駐軍圖》復原圖
《駐軍圖》除了與《地形圖》一樣繪有山脈、河流、道路、居民點外,突出表示了九支駐軍的布防、防區界線、指揮城堡等軍事要素,兩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相當恰當,有關軍事的內容表示在第一層平面,而其他要素則表示在第二層平面,主次分明,層次清楚。

毫無疑問,《地形圖》和《駐軍圖》是2100多年前中國測繪技術和地圖製作的傑出代表作,是當時世界的最高水準。但限於史料,當時的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和工具進行測繪的,目前還是一個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