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25章 第四節相撲、喬相撲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1603 2018-03-20
相撲是一種摔跤運動,古稱作角抵、角力。據《晉書》中論及角力時雲:“角,校力是也,然則名言有雅,有俗。雅則為相(扌費)〔fei費〕,俗則為相撲。”實際上在晉代“相搏”、“手搏”、“相撲”並稱。五代和宋初時,稱作“拍張”。宋代普遍稱之為“相撲”,而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又作“手搏”。三國時曹操曾大力提倡角抵,不僅列入百戲之中,還用之於練兵。第七十回中描寫道: 很可能當時西蜀也將相撲列入練兵項目。五代時調露子《角力記》亦記載,“蜀都(今成都市)上元會於學社,山前平原作場,新草如茵,日晏方了,一對相決而去。或贏者社出物,賞之採馬,擁之而去”。大概西川此風頗盛。宋代名將岳飛,見相撲之技有利於軍隊實戰,曾將相撲加以改革成為練兵的必要手段之一。宋室比較注重相撲,設有專門掌管相撲組織和訓練、比賽的軍頭司,對相撲手定有甄別、考核、選拔、晉升、褒賜制度。宋室在宮廷大開筵席時,當御酒巡至第九盞後,即有左右軍錶演相撲以助酒興。當時在東京汴樑和其他大都市的瓦子裡,經常有藝人作相撲、喬相撲及小兒相撲的雜技表演,並沿用古稱成立“角抵社”。在民間的相撲比賽中,有些女子也參加活動,如女颭〔zhan嶄〕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人,都是著名的相撲競技高手。在《武林舊事》中稱她們作“女颭”,是指其招數變幻難測,或身法疾速如風之意,書中著錄在杭州的著名藝人有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僥六娘、後輩僥、女急快。從這些女藝人的藝名上也可以看出,要求身法急快,姿態優美,形體動人。在南宋臨安渡門寺南還搭擂台較技,令諸郡的相撲高手爭奪“賢頭”。在中,不僅梁山好漢燕青、焦挺是相撲高手,連梁山的敵人擎天柱,甚至大奸臣高俅都精於此道。從“燕青智撲擎天柱”、“跤跌太尉”兩回中,可知宋代相撲之方法。

明代雖沒有設立專門管理相撲的機構,但卻將相撲列入“六禦”之內,成為軍隊訓練武藝的項目。據《明史·江彬傳》記載:“每專練大內間,以角力戲,帝(指明武宗朱厚照)戎服,險之相傳。”清朝各代皇帝都提倡相撲,設有“相撲營”,後改稱“善撲營”,滿族人又稱之作“布庫”戲。康熙皇帝玄燁訓練一批小太監練“布庫”戲,智捕了權臣鰲拜,奪取了大權。 喬相撲,是相撲表演的新節目。喬,假裝之意。即以滑稽幽默的形式模仿相撲的動作,給觀眾以輕鬆的快感。在《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記載,在杭州從事喬相撲的名藝人有元魚頭、鶴兒頭、鴛鴦頭、一條黑、一條白、斗門喬、白玉貴、何白魚、夜明珠等。在此書卷二“舞隊”條,還記載有喬三教、喬迎酒、喬親事、喬樂神(馬明王)、喬捉蛇、喬學堂、喬宅眷、喬像生、喬師娘、獨自喬等喬相撲的具體節目。喬相撲或為一個人表演模仿性的滑稽獨幕短劇,或為一個人同時模仿兩個人相撲的動作。具體的模仿方法,無史料詳載,據今日雜技“假摔跤”等推測,大約是事先用布、棉花、稻草做成兩個略似真人的偶像,雙手互抱著,做相撲的姿式,表演時因將假人面部化妝得比較細緻,下部的衣服又相連接,使表演者能將真身隱在衣服套內,背負著兩個棉製偶人上部,將兩條腿作為一個偶人的雙足,將兩隻手作為另一偶人的雙足,然後演出兩人互相角力、互相拌腿掐脖,你推我搡的相撲動作,樣子很逼真,在勝負難料之時,或由演員亮相,揭示真偽,或因兩個偶人同時摔倒在地上,從衣服套內亮出喬相撲演員的真身,令觀眾捧腹大笑,為之叫絕。有時由一個藝人演獨角戲,也是諷刺性誇張的表演,還出現驚險的鏡頭。喬相撲分文、武兩項內容,文相撲以文滑稽的形式刻畫人物,武相撲以武滑稽的技術表演為主,有時還用“巨人侏儒、戲謔為耦”。關於宋代相撲的妝式,日本相樸至今還保持一些古代的痕跡,而且是裸體或半裸體,女子也不例外,藉以顯示人體的健美。我國從宋代理學興起,強調封建迂腐的觀念,當時作為“女颭”的藝人,決不會裸體或半裸體表演。喬相撲對明清乃至近現代戲曲、雙簧、相聲藝術,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圖27 燕青與擎天柱相撲插圖(見《水滸傳》 )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