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16章 第二節空中伎、呈力伎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1065 2018-03-20
唐代雜技藝人,吸收了漢魏六朝時尋橦雜技藝術,並有了新的發展,被稱作空中伎、呈力伎。在表演時,一人以頭頂長竿或以肩扛竿,另外有一人或二、三人緣竿而上,進行表演,亦稱作頂竿、爬竿、上竿、立竿。在日本今存的一幅800多年前的古畫卷《信西古樂圖》中,描繪了唐朝傳入日本的雜技表演通俗畫卷。其中就有爬竿、頂竿、索上跳繩、索上走高蹺、抑格倒立等內容。據崔令欽《教坊記》記載,唐玄宗在洛陽天津橋南設“大酺”時,有一小兒能翻筋斗,迅速爬到長竿上,先倒立拿大頂,然後鬆開雙手,僅用頭頂著竿子,最後“翻身而下”,動作驚險,技藝絕倫,使在場的觀者如醉如狂。詩人張祜作《大酺樂》詩,讚美其盛況:
在唐玄宗時的藝人裴承恩、趙解愁、侯大、範大娘子、劉交父女等,都是擅長於此技的高手。


圖15 抑格倒立(見《信西古樂圖》)
表演驚人勁力的藝人被稱作呈力伎,起源於先秦時角抵、角力、舉鼎,後來衍為“夏育扛鼎”、“神龜負岳”(宋代王溥《唐會要》)。據唐朝魏徵等撰《隋書·音樂志》記載: 由此可知,這項表演不單純是表示勁力,還講究技巧。這種呈力伎在唐代得到新的發展,並與空中伎互相配合,相映成趣。據鄭處誨《明皇雜錄》記載,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前“羅列百伎”,教坊中有位叫王大娘的雜技藝人在場上獻技。她頭頂著高高的竹竿,竿上製有類似傳說中“瀛洲、方丈”的神仙道具,還有一個小兒手執絳節竹杖,出入於神山之中。當時年僅10歲的“神童”劉晏,奉楊貴妃之命作《詠王大娘戴竿》詩云:
此中王大娘表演的“戴竿”即是“呈力伎”,她不僅表演頂竿的技巧,還表現出驚人的勁力、體力。唐代人比較喜歡頂竿雜技,尤其喜歡觀看女力士表演的“呈力伎”,當時有不少文人以詩文記其盛況。詩人顧況作《險竿歌》描寫頂竿女藝人的高超技藝:“盤旋風,撇飛鳥,驚猿,樹枝褭〔niao 鳥〕。”詩人王建《尋橦歌》雲:

他不僅描寫女藝人驚人的技藝,讚美她險中弄險,百無一失的不凡膽識與身手,還欣賞她的風度與舞姿。呈力伎女藝人,在表演時頭頂著長竿及竿上的藝人,還要隨著樂曲歌聲作出優美的舞姿,一曲終了,她“滿臉生顏色”,仍是那麼從容、嫵媚、健美。 唐代敦煌壁畫中,有一幅《宋國夫人出行圖》,圖中有描繪呈力伎、空中伎的生動內容。圖中一個藝人穿著短衣短裙,單腳獨立,頭頂一根長竿,在竿上端有塊橫木,成十字形。在竿頂尖上,有一演員雙手握竿,正起大頂,而在橫木左端一藝人單手抄木,身子下垂,懸在空中,右端一藝人雙手握橫木右端,身子下垂,將右足蹶起。在橫木下數尺的長竿上,還有一藝人用單臂兩足挾竿,做旋轉動作。這組雜技表演,姿式各異,俱盡其妙。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