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14章 第七節廟會與獅子舞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1210 2018-03-20
魏晉六朝之時,由於佛教在中國盛行,在許許多多地方建築了寺宇,僅洛陽一地在北魏時就有佛寺幾百所。在佛廟之前,常常舉行廟會。在廟會上,一是做法事,擴大佛門的影響;二是大集會,買貨賣貨,並演出百戲。廟會的興起,為雜技、幻術的演出提供了新的、更方便的場地,對雜技、幻術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同時由於雜技、幻術的表演也為廟會和寺院招徠了眾多的香客,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我國獅子舞是受上古時原始樂舞的影響,當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就是模仿動物的喬形舞蹈。但獅子舞的出現,有文字記載卻是在漢代,在魏晉時期較為盛行。 後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一書,就記載了當時廟會中舞獅子的情況。洛陽長秋寺於每年四月初八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在浴佛節時,由白象馱著一尊用金玉裝飾起來的佛像,法相十分莊嚴,前面有辟邪、獅子開路,後面跟著長長的一隊雜技藝人表演,有馬技、吞刀吐火、頂彩竿、上大索等“騰驤一時”,四周觀者如牆,因“迭相踐躍,常有死人”的事發生。浴佛節是各大寺院極熱鬧的時節,大開廟會,隆重慶祝。不僅梵音法樂之聲傳聞數里,而且有動人的雜技表演,以致來看熱鬧的人數很多,規模很大,相互擁擠,有時會出人命。早期的獅子舞,主要出現在廟會上,而且是很重要的表演項目。

獅子舞是佛門的重要樂舞。它是由人扮成獅子,在脖子上掛著一串鈴鐺,搖鈴陣舞,十分雄壯。其實獅子並不生於中國,主要產於非洲及南美巴西一帶,身長七、八尺,頭圓而尾巴細長,毛呈黃褐色。雄獅有一頭極威武、極好看的鬃毛,吼聲可傳數里,十分嚇人。傳說群獸聞之,無不懾服。佛教取其能發大聲震動世界,藉以比喻佛門之神威,所以講究“獅子吼”。據《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初生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分手指天地,作獅子吼聲”。在《佛說太子瑞應經》中又云:“佛初出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侍到門前,故獅子乃為護法者。”而釋迦牟尼本人則被佛門喻為無畏的獅子,將其坐席稱之為“獅子座”。我國古代因受佛教中這類經典和傳說的影響,才產生了獅子舞。在廟會上表演的獅子舞,獅子是由人扮成的,一般為二人,有時為數人,它不僅是辟邪、吉祥的象徵,而且是絕好的雜技表演和娛樂。


圖11 獅子舞圖(見《樂書》)
獅子舞至唐代更盛行,在《新唐書·音樂志》中正式命名作“五方獅子舞”。 《禮記·禮運》孔穎達疏云:“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五方謂東、南、西、北和中央。因為五色為五方的標誌,所以五頭獅子各飾以一種顏色,表演時彩色繽紛,格外醒目,並由100多人組成的伎樂部伴唱《太平樂》,更增加了載歌載舞的歡慶氣氛。後來這種娛樂,因地域、習俗不同,又分為南獅子和北獅子,南獅子“采青”,北獅子“滾繡球”、“踏球”,各有不同的絕活。獅子舞演出時二人或數人合為一體,動作既協調,又要生動逼真,顯示了較高難的群體技巧。這項雜技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僅成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也成為今日大城市、大舞台上常常出現的表演節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