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53章 第七節清朝邊疆郵驛的開闢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1555 2018-03-20
清朝時候,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清政府在東北、北部、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開闢了許多新的驛道,新設了若干郵驛機構。這些機構,隨地區而名稱不同,大部分稱“驛”,軍用稱“站”,新疆、甘肅地區稱為“塘”,北方蒙古地區稱為“台”,甘肅一部分地區又稱為“所”等。清朝統治者根據邊疆各地的不同情況,繼承以往各代邊驛的優點,在全國建成稠密的通信郵驛網。清朝人鍾奇說:“我朝邊圍驛站之政,到高宗而集其大成。”高宗就是乾隆。意思是乾隆時我國郵驛事業達到了古代的高峰。 那時候,東北地區郵驛發展最快。此地是清朝統治民族滿族的發源地,又是對付沙俄侵略的前哨。清朝歷代帝王特別重視當地的郵驛建設。康熙帝曾說:“此乃創立驛站之地,關係重要。”他在位時,在黑龍江省共設驛站20個,雍正時又增設10站。黑龍江通往北京的直達驛道共有五條,各從齊齊哈爾、璦琿、珠克特依草地為起點,都長達3000里左右。從齊齊哈爾直通京師的驛道,俗稱“大站路”,又稱“御道”,是專門用作為皇帝進貢的道路,也是官府奉公馳驛專用的道路。雅克薩之戰後,清軍在黑龍江留下一條用作運輸軍需的大驛道,到光緒年間,重新開闢成去漠河採辦金礦的大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金之路”。清朝官吏李金鏞順著這條古驛道,親自勘察路基。冒著寒風大雪,穿山越嶺,跨溝攀崖,終於開拓了這條驛道,開發了漠河金礦。清朝康熙時這條路上原有驛站25個,李金鏞時又增設33個,後來達到36處。至今這些站的地名尚在當地遺存。人們可以看到當初的驛道遺跡和這條“黃金之路”上的古驛遺址。

瀋陽是清朝的故都,後稱盛京。盛京將軍屬下所設驛道,以盛京為中心,西至山海關共有驛站13個,東至興京(在今遼寧新賓西)有四站,南至朝鮮有七站,東北至寧古塔有三站。總計全境驛站29處。吉林將軍屬下也有驛站若干。這樣,東北地區形成一個相當廣大的交通網。 因為情況特殊,清朝時東北郵驛歸屬是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各省驛站歸廳、州、縣管理,而盛京地區則由驛丞統管,下設正、副監督二員,統於盛京兵部。 青海地區在清朝統治時期,郵驛也有很大發展。到乾隆時,已建成五條主要驛道,全青海共有驛站24個,遞運所三個,驛夫所夫共480餘名,驛馬592匹。 清初,為了平定準噶爾叛亂,康熙也加緊在蒙古地區建立驛道和驛站。在那裡先後建置了47個驛站,分佈在喜峰口、張家口、古北口、殺虎口外。康熙對此有專門的指示:“今設立驛站,雖費用國帑,日後於蒙古裨益良多,亦不致遲延誤事,最為緊要。”在漠北蒙古地區,清政府又分設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兩個地區專理機構。烏里雅蘇台設將軍,驛務一律由軍台管理。科布多設參贊大臣,郵驛也歸軍台管理。科布多共有20個驛台,烏里雅蘇台共設43個驛台。在溝通中央和蒙古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這些驛站驛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康熙、乾隆兩朝在新疆地區也設立了郵驛機構。開始,為了平定準噶爾戰爭中的軍糧運輸,康熙在從嘉峪關到哈密沿線設立了12個驛台,以後陸續向西不斷推進。到乾隆時,共有驛台125處。此外尚有一部分郵驛機構稱為“營塘”。從巴里坤到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到阿克蘇,阿克蘇到烏什,從葉爾羌到和田,從精河至哈密,總計驛台和營塘達到285個,由總管新疆的伊犁將軍總稽查。 清朝在西藏的郵驛機構稱做“塘”,全藏共有近70個。塘馬共為300多匹。 清朝在西南邊疆地區,大力發展郵驛事業。到乾隆時,貴州境內驛站達到23個,主要為遞送政府公文及運輸軍糧。此後驛道不斷改進,客觀上也便利了商旅的交往。雍正時還在貴州開闢了許多山區驛道,如從黃絲驛至楊老驛,原來道路崎嶇,十分難行,後來改道而行,既道途“坦易”,又“無嵐障之虞”,大大方便了行人(《小方壺輿地叢鈔》)。這樣,清朝憑藉這一郵驛系統,可以及時得到各地的信息,對各邊疆地區進行著有效的控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