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54章 第八節舊式郵驛的衰敗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942 2018-03-20
清朝中葉以後,封建社會進入了總崩潰期。隨著封建制度發展的舊式郵驛,自然也出現了許多無法彌補的弊端。尤其是生活在封建驛政下的勞苦大眾,在水深火熱中受到煎熬。康熙時有一位詩人,描寫當時驛夫的悲慘生活說:“奔疲面目黑,負背形神枯,水深泥沒踝,衣破肩無膚,苦情不敢說,欲語先嗚嗚”(秦松齡《點夫行》)。如果是被迫抓來當水驛挽船的縴夫,則處境更為悲慘。有一位詩人梁清標寫的《挽船行》的詩描寫說:“窮民袒臂身無糧,挽船數日猶空腸。霜飚烈日任吹炙,皮穿骨折委道旁。前船夫多死,後船夫又續。眼見骨肉離,安能辭楚毒?呼天不敢祈生還,但願將身葬魚腹!可憐河畔風淒淒,中夜磷飛新鬼哭。” 如此惡劣條件下服役的驛夫,自然不可能有勞動的積極性,服役人員紛紛逃走。河北武清縣東北,有一個河西驛,地處京東水路通衢,一直是各朝漕運的咽喉。清初時候,這裡的郵務很發達,有役夫152名,驛馬33匹。但到清晚期的光緒年間,這裡驛務蕭條,只剩下役夫30名,驛馬24匹。當時有一位兼管驛務的下層官吏,曾寫了一部《河西驛日記》。在他的筆下,河西驛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機構:破爛的房屋,即將倒塌的馬棚,老弱待斃的病馬,飢寒交迫的驛夫,構成一幅淒涼的圖畫,在河西驛上,還有不法的官吏,不斷進行勒索,造成文報遲延,通信阻塞,郵務不能正常進行。這樣的驛站,當然不能擔負起郵驛通信的重責,而成為社會的贅疣,沒有必要再存在下去了。

所以,有識的革新之士,早就提出取消這種過時的傳統驛站,晚清著名思想家馮桂芬,專門寫了一篇《裁驛站議》。他深刻揭露了清政府郵驛的流弊,指出有一名道員以往來賀節賀壽為名,竟用了500裡排單,大大浪費人力物力。馮桂芬大聲疾呼:“國家以有限之帑項,既飽縣官私囊,复遞無足輕重之例信,亦何貴此驛站為乎?”他認為應當下決心取消驛站,改設近代郵政。既利於官,又便於民。不僅可以省去國家每年300萬元的開支,而且可藉郵政收入數百萬之盈餘。一時,改良主義思想家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紛紛撰文,論述舊式郵驛之不便、新式交通通信設備之必須。在形勢的逼迫下,清政府於1896年始辦新式郵政,驛站逐漸被代替。到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北洋政府終於宣布將驛站全部撤銷。古老的中國,在郵驛制度上,經歷了一次實質性的大變革。新式的郵政時代開始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