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46章 第十二節元代“站戶”的悲慘生活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1162 2018-03-20
元朝統治者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百姓,把人民按不同的行業分成若干專業戶,如民戶、軍戶、匠戶、醫戶、儒戶等等,其中有一項特殊的人戶,叫做“站戶”。 顧名思義,“站戶”是和驛站有密切關係的戶頭。元代驛站繁多,所需費用也很浩大,元代統治者便把這些負擔轉嫁給百姓,讓一些人戶專門承擔驛站差役的費用。這些人戶便稱為“站戶”。 站戶制度是在忽必烈統一中國前窩闊台時代就開始的。當時規定,各驛站附近人家,每100戶出車10輛,每年每戶納米一石。忽必烈統一南北後,大量設置驛站,便抽出一部分人戶充當專門的站戶。這些站戶從民戶中分離出來,不入民戶戶籍,登入站戶戶籍。一經登記,世代相承,不能改變。 站戶大部分是原先的普通農牧民,他們承擔著十分沉重的驛站賦役。首先,他們要供應各驛站來往官員的飲食,蒙古語稱為“首思”,漢語又叫“廩給”、“飲膳”或“祗應”。這是一筆很不小的負擔,尤其當王公貴族大官充使時,山珍海味,奢侈至極。其次,還要供應使臣的交通工具,當時主要是馬,有的地方則為牛、驢、狗,加上車輛等,還包括常年的飼料、馬俱和車輛的配件。這筆費用也是不小的。再次,站戶還負擔驛站的勞役,如為使臣充當嚮導、車夫、船夫、搬運工等。這些差使都是無償的,還要自備飲食。

到元朝後期,由於政治腐敗,驛路上的往來官員作威作福,欺壓驛站沿途百姓,他們“持威挾勢,頤指風生”,任意索要名貴酒菜,還強令歌妓縱酒,無所不為。對驛站人員稍不如意,即行吊打。加上當時站役負擔沉重,元成宗時四個月內,即起馬13300餘次,即使所有馬匹晝夜在道,也無法應付。因此造成大量驛畜倒斃途中。元祐元年(公元1314年)六月二十三日,僅甘肅省就奏報死鋪馬199匹、驛駝24頭(《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二一)。 這些負擔壓得元代站戶喘不過氣來。有的實在堅持不了,就只得背井離鄉,逃亡在外,最後老死荒郊野外。元代詩人許有壬有首詩描寫他們的悲苦生活說:“盛冬裘無完,豐歲食不足。為民籍佔驛,馬骨猶我骨。束芻與鬥菽〔shu叔〕,皆自血汗出……”(《至正集》)。意思是,數九寒冬我還披著一件破爛的皮子,連豐收的年景也難以飽飯。當上入了籍的站戶,就像受役使的馬那樣受苦。繳出的每束乾草每鬥糧,都是我的血汗所出!最後,這首詩為貧寒的站戶喊出了他們不平的呼聲:“生兒甘作奴,養馬願飼粟”,難道我們世世代代甘於當牛作馬、賤如奴隸嗎?這首詩如實地反映了元代站戶的生活。

在這樣沉重的壓迫剝削下,站戶們紛紛破產,到元代末年,建立在站戶們血汗基礎上的元代站赤制度無法維持下去。當時有史家云:“站赤消乏,積非一日”,而“其弊終不可革”(《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二○)。既不能改革宿弊,就只有走向消亡一途了。 14世紀初葉,據甘肅省甘泉驛站統計:60年前,這個站共有站戶348戶,到60年後只剩下176戶了。站戶們紛紛逃亡或出家為僧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