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藏書史話

第27章 第九章近代圖書館的出現

中國藏書史話 焦树安 1184 2018-03-20
整套漢文鉛字是英國人台約爾於1838年在新加坡首先製成的,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運抵香港使用,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美國人谷玄(R.Cole)在澳門設花華聖經書房,利用台約爾的這套鉛字印製中文聖經。次年,該書房遷至寧波改名華美書館,並於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遷至上海。該館美國技師姜別利(William Gamble)改革漢文活字規格,定出七種標準,發明電鍍漢文字模,提高了印刷質量。 與此相比較,我國固有的雕版印刷已逐漸不能適應當時中國知識界宣傳革命和學習知識的需求。這樣,西方印刷技術便陸續被採用了。最初鉛印的書籍和雜誌,在形式上仍完全模仿雕版書籍的傳統模式,版面格式都與雕版印刷書完全一樣,欄、界、中縫齊全,雙頁單面印刷;甚至裝訂也是線裝。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英人克拉科(JDClack,公元1840—1922年)在上海開始用煤氣引擎輪轉印刷機,使鉛印效率極大地提高,成為書刊的主要印刷方法。至於文字的排法,當時基本上沿用中國人的習慣做法,採取豎排。碰到數學公式版面需要橫排時才出現了橫排本,後來除包含數學公式的數理化一類的書籍一律橫排外,直至1949年前,中國圖書基本採取豎排形式。

隨著鉛印的普及,西方新聞紙和銅板紙的傳入,出現了單頁兩面印刷的書籍,這種印刷方法,既能節省紙張,又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一印刷方法很快就普及了。由於版式的更動,傳統的線裝已不能適應這一變革,於是就採用了西式裝訂方法(即今天所謂的精裝和平裝)。正如李文祺在《中國書籍裝訂之變遷》一文中所說,“晚近印刷大昌,所有書籍均趨重於所謂鉛印,除刊版書籍尚需線裝外,餘則半皆改為包背裝矣。其包背裝之精者,則用厚紙面敷以皮或布,或燙金字,或印黑字,俗稱為精裝。次者不用厚紙面,僅以各式之書皮紙,或印就之封皮,作背裝,俗呼之為'平裝'。” 最初,鉛字印刷所大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鉛印書籍多為宗教宣傳品,如聖經、教義問答及各類勸善書,也有教會學校的書籍。其中多以美商美華和英商墨海書館印刷最盛。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我國出版印刷業的巨擘——商務印書館創立,繼而成為外商印刷業競爭的對手。商務印書館最初專營印刷,主要印製商用廣告、帳簿之類的用品,故名商務。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後開始出版圖書。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編輯教科書、雜誌,成為全國最大的出版印刷機構。 1902年創建的文明書局也有自己的印刷所(文明書局創立不久與中華書局合併)。中國新的出版印刷機構的創立,特別是商務印書館的創立,逐漸取代外國人的書館。例如美華書館從1845年開始營業,前後50年,共出版圖書40萬冊,由於商務印書館的建立,該館業務漸衰。

20世紀初,機械化印刷機構已在我國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各大城市紛紛創立,逐漸成為印刷業中的主流,從而為圖書出版事業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