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藏書史話

第9章 第四節石渠閣會議與《熹平石經》

中國藏書史話 焦树安 1041 2018-03-20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思想被推崇為正統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孔子和儒家學派的觀點成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孔子學說微言大義,學者們只能根據經書,予以闡發。這在當時被稱作“引經斷事”,不僅學術上如此,而且許多政治上的重大決策和疑難問題,也乞求於儒家經典。因此皇帝對經書的收藏異常重視。據《漢書·雋不疑傳》記載,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有一叫張延平的男子,到皇宮自稱是漢武帝的兒子衛太子,昭帝命丞相、御史等前去辨認。京城長安官民聞訊,數万人前去圍觀,朝野驚恐。事關重大,京兆尹雋不疑援引《春秋》經文,斷然將張延年逮捕,解決了事端。有人問他,真假不辨怎能抓人呢?雋不疑說:《春秋》記載,昔日衛靈公太子蒯聵〔kui愧〕得罪了靈公跑至晉國。後來靈公死了,蒯聵之子輒嗣位,晉國欲立蒯聵為君,聵自行返衛,輒拒而不納。以《春秋》的論斷對照現在:衛太子得罪了先帝(指漢武帝),逃出而不就死,今天跑回來,是個罪人,故把他送入獄。後來經審訊,張延年確係假冒,結果被處死。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為了討論《五經》的異同,在國家藏書處石渠閣召開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石渠閣會議。會議搞出《〈五經〉雜議》18篇,《〈書〉議奏》42篇,《〈禮〉議奏》38篇,《〈春秋〉議奏》39篇,《〈論語〉議奏》18篇,統一了對《五經》的解釋。會議之後將這些篇籍向全國頒行並由國家藏書館收藏。這些篇籍現已散佚,只有殘篇留世。 東漢為確定標準經文,特意刻寫了《熹平石經》。刻石風氣在西漢已十分流行,碑、碣、摩崖都很多。 《五經》既是國家仕進考試的科目,政治上又多“引經斷事”,因此經文的準確性愈顯重要。雖經西漢石渠閣會議的統一,《五經》的今古文之爭仍舊很激烈。據《後漢書·儒林傳》記載,民間仍有不少人堅持古文,甚至有人用賄賂的辦法,要求國家藏書處的蘭台修改所藏經文,以符合其私藏經文。特別是劉歆鼓吹的古文經學,成為王莽代漢自立與托古改制的根據,確立標準的今文經本已十分迫切。 《熹平石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漢靈帝劉宏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為確定今文經本,命蔡邕把《易》、、《詩》、《儀禮》、《春秋》、《公羊傳》和七種經典,用朱筆寫在石碑上,讓石工雕刻,歷時八年完成,矗立於當時鴻都門的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石經刻成後,每天到碑前觀看、核抄經文的士人學子的車子常達千輛。 《熹平石經》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今文)所寫,頗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因改朝換代,歲月久遠,現已完全毀壞,只剩下發掘出來的少量殘石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