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藏書史話

第8章 第三節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書目

中國藏書史話 焦树安 1646 2018-03-20
由於秦始皇的焚書而藏匿的書簡,在漢武帝下徵書令後,不少從地窖、牆壁和山中被發掘出來,因埋藏日久,簡編斷朽,錯亂脫落;另外,同一種書籍,版本很多,“遂使分為二,《詩》分為三,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其餘互有踳〔chuan喘〕駁,不可勝言”(《隋書·經籍志》)。因此,亟須對藏書進行整理、校勘和編目。 漢初,就開始了圖書整理、編目工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漢武帝時因對外用兵的需要,整理和編制了軍事圖書,《漢志》就有“軍政楊僕捃摭〔junzhi郡職〕遺逸,紀奏《兵錄》”的記載。這個目錄雖然不完備,但它畢竟是我國第一部專科性目錄,值得一提。

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成帝“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漢書·藝文志》)。劉向工作了19年就死去了,漢哀帝劉欣命劉向之子劉歆(約公元前50—公元23年)繼續完成這個工作。經過長期的工作,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書目的開創之作——《別錄》和《七略》。這兩部官修目錄不僅為中國的圖書事業打下了基礎,而且給歷代中國目錄學和藏書管理工作以深遠的影響。 《別錄》亦稱《劉向別錄》,確切地說它是校訂定本的一個記錄。當時的書籍十分混亂,每一種書都有若干不同的寫本,不少篇目都不相同。劉向的工作就是首先用多種寫本核定篇目,然後選較好的本子為正本,參閱其他本子進行校正,再寫出每篇的提要(敘錄),說明整理或編輯過程以及內容大意。最後一道程序是謄抄定稿。例如《管子》一書,劉向用了國家藏書389篇,民間藏書175篇,剔除重複,校訂為86篇。又如《荀子》一書,在劉向之前並沒有成書,只有荀子及其後學所寫的許多論文,經劉向校定之后冠以《荀卿新書》,就成了現在的《荀子》。 《別錄》一共校定圖書13000多卷,開拓了古代藏書史的新篇章。

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劉歆據劉向等人所編敘錄,編出圖書分類總目錄,名叫《七略》,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的綜合性國家藏書目錄。 《七略》分為輯略(六大類目錄之總序)、六藝略(經書類)、諸子略(各學派的著作)、詩賦略(文學類)、兵書略(軍事著作)、術數略(占卜類)、方技略(醫藥類)。在總編過程中,每一類別都寫序言和書名目錄。在六大類下分為38小類,603個細類。在圖書分類中,《七略》分類是世界上最早的、較為系統和科學的分類,比德國在1545年提出的萬象分類法早1500年。 《別錄》與《七略》兩部書都是書目,《別錄》是將所整理的藏書每部都寫一個提要,說明這部書的整理過程,其中包括作者生平、主要思想、該書內容概要,以及對該書的評價。 《七略》只列書名和作者姓名,沒有敘錄,可以說《七略》是《別錄》的節本。 《別錄》與《七略》在唐末五代時期失傳,但是《七略》的基本部分在班固著的《漢書·藝文志》裡被保存下來,只是輯略部分在《藝文志》中被刪去。

東漢時期,負責圖書管理工作的蘭台令史班固在其撰寫的《漢書·藝文志》中,專門記載了西漢圖書的總目錄,為後人提供了該時期的圖書名稱。從藏書史角度而言,《漢書·藝文志》是目錄學新形式——史志目錄的起點。所謂史志目錄係指在歷史書中加上目錄部分。從此《藝文志》或《經籍志》載入正史,更便於研究各時代的藏書歷史。 《漢書·藝文志》繼承了劉向、劉歆的《別錄》、《七略》傳統,又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如《漢書·藝文志》對《七略》圖書分類與歸屬,則有“出入”、“入”和“省”三種處理辦法。 “出入”係指從別的類中剔去而收入此類;“入”則是指《七略》中未收錄的要加入,“省”指在重複的應刪掉。 《漢書·藝文志》不僅僅是中國史志目錄的創始,而且承上啟下,成為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綜合性國家藏書目錄。


註釋: 分為二,指今、古文《尚書》;《詩》分為三,指有齊、魯、韓三家;有齊、魯,還有古文;《春秋》古文的有《左傳》,今文的有《公羊傳》和《榖梁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