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第7章 第二節字和名的關係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 1172 2018-03-20
字是從名兒上派生出的,它對名兒有表述、闡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釋的是名兒的性質和含義,所以也叫“表德”。正因為字和名兒在意義上有這樣密切的聯繫,所以《白虎通·姓名》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如何“傍名為字”,還須舉例說明。例如: 顏回字淵 《說文解字·口部》:“回,轉也。”《水部》:“淵,回水也。”一為水洄流旋轉,一為旋轉流動之深水,二者義相類,所以相應。 曾參字子輿 參(舊讀shen),借作“驂”〔can餐〕。古代一車套三匹馬叫“驂”,駕車馬在兩側者也叫“驂”。輿為車。名參字子輿是因馬而及車。 諸葛亮字孔明 明、亮同義,所以二者相協。孔,極,很。孔明,猶言極明亮。

龐統字士元 《說文解字·係部》:“統,紀也。”段玉裁注引《公羊傳》何注:“統,始也。”《一部》:“元,始也。”統、元同義,故二者相協。士,男子美稱。 任何一種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這一角度觀察,也可從另一角度觀察,角度不同,所見也會不同。 “傍名為字”也是如此,可以取這一角度,也可取另一角度,這要依命名取字者的意向而定。譬如宋代大文豪蘇軾,字子瞻。他為什麼這樣取字呢?我們且看他父親蘇洵在《名二子說》一文中的解釋: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福禍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嘉祐集》)

古代車廂前面的一塊橫木叫“軾”。其作用有二:人端坐車中面向前方,可做扶手;在車中行禮時,可雙手憑軾,俯首示敬。如果名“軾”,字可以叫“子車”,也可叫“子敬”,還可叫“仲禮”(蘇軾行二,一字和仲。即是取《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文義與“軾”相應)。但蘇洵著眼點不在此,而是看重了“軾”在車的整體上的外觀作用,如同君子除有內在之美而外,還要“尊其瞻視”,兼有外在的美,於是將蘇軾的字改為子瞻,讓他謹記:“懼汝之不外飾也!”重瞻視,即是講威儀,也就是講禮儀,仍與憑軾行禮相關聯,但比字“和仲”的蘊涵豐富多了,也深邃多了。 至於蘇轍字子由,原本也很簡單。轍為車行之跡,又示人是車的必由之路,故以“由”應“轍”。但蘇洵從車轍上悟到了一個哲理:車轍既然不以指示給車以必由之路而居功,自然也就不會因車翻馬斃而受過。享其福者亦必受其禍。他讓幼子名轍字子由,是想要兒子明白老子禍福相倚這個深刻道理。

字必須“傍名為之”,使二者有意義上的聯繫,否則就不成其“表字”,因為它無“德”可“表”了。 不過,先秦時代有以伯、仲、叔、季等行第區別字當作字的,它雖與名兒無意義聯繫,但情有可原。因為周人曾有“五十以伯仲”的稱呼。稱伯仲也是為了敬其名,所以就當作字了。這是變格,不足為訓。後世此格不行。唐代人雖盛行稱行第,但這與字無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