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第8章 第三節字的基本格式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 2634 2018-03-20
《儀禮·士冠禮》談到字的格式時,是這樣說的: 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當。 這個典範格式是,先出其人在弟兄中的排行次序的字眼,再列和名兒相配的“表字”,最後綴上一個男性最美好的稱呼字眼“父”。舉個常見的例子印證一下。如孔夫子名丘,字叫仲尼父。為什麼這樣?因為其父母禱於魯國的尼丘山才生下孔子,所以名“丘”字“尼”以記其事。孔子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字叫孟皮。孔子行二,所以行第字用了一個“仲”。如果父母就生他一人的話,行第字就用不著了。這一格式在先秦常見。如孔子的先祖中,有名何字弗父的,有名周字宋父的,有名嘉字孔父的。孔子是殷人之後,本姓子,孔作氏,就是從這位孔父來的。 “伯某父”這一取字格式,在春秋時代最為流行。但為了方便,使用時多有省略。其格式有二:

(1)“某父”式:魯國開國君為周公之長子,字叫伯禽父,《左傳·昭公十二年》稱為禽父,魯公子仲慶父,《左傳·莊公八年》稱為慶父。孔子字仲尼父,魯哀公稱之為尼父。其他如魯公子益師之稱眾父,公子翬〔hui揮〕之稱羽父,公斂陽之稱公斂處父,中行桓子之稱荀林父,等等,都是省去行第字眼,只稱“某父”。 (2)“伯某”式:伯禽父又稱伯禽,除見於《左傳·定公四年》外,文獻古籍中多用此稱。週之內史叔興父,《左傳·僖公十六年》又稱之為叔興。孔子除《哀公十六年》魯哀公稱之為尼父外,其他處皆稱為仲尼,記述各方面人士談論孔子時,也是多稱為仲尼。 以上二者皆是稱字的方式,而非取字的方式,但對後世取字卻產生了影響。 “某父”式頗為博雅好古的文士所採用,尤多見於宋代。如孔文仲字經父,孔武仲字平父,孔平仲字義甫(父),劉敞字原父,劉攽字貢父,洪芻字駒父,洪朋字龜父,等等。 “伯某”式後世取字仿效尤廣,僅就《三國志》所見,就不可勝數了。如: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陸遜字伯言,姜維字伯約,馬超字孟起,馬良字季常,馬謖字幼常,許褚字仲康,郭淮字伯濟,程昱字仲德,嵇康字叔夜……

至於那個“伯某父”的典範取字格式,後世取字雖未襲用,但於著作、作品或某種莊重場合署名時,卻還是要啟用的。譬如明人魏學洢〔yi衣〕在《核舟記》記述微雕藝人在舟的背面這樣刻道: 這“叔遠甫”就是仿“伯某父”,也就是“叔遠父”。漢代時嫌這個“父”字太刺眼,改用“甫”。雖然“父”作表字綴飾時也讀作第三聲,和“甫”一樣,可是後代人還是少用,只有某些愛仿古的人還偶而使用。這樣倒給漢語中添了一個禮貌用語。朋友初次相識,彼此先問:“貴姓?”得到對方回答後,接著便問:“台甫?”這“台甫”的意思就是“尊字”,或是“您的字”。 “伯某父”這一取字的典範格式,在先秦不但適用於貴族男子,也適用於貴族女子,所不同的是,女子要將“父”改作“母”,並於行第字眼後列出姓。如春秋時代的銅器鑄公簠〔fu府〕銘文上有“孟妊車母”,幹氏叔子盤上有“中(仲)姬客母”。其中“孟”“中(仲)”表行第,“妊”、“姬”是姓。其所以標姓,是因為先秦很強調“同姓不婚”,擔心同姓相婚,“其生不繁”,於是形成了“男子重氏(只有貴族才有氏),女子重姓”的風氣。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後代,張姓女子嫁到王家便稱王張氏,李姓女子嫁給趙家便稱趙李氏;名可以不列,姓不能不標。除於行第字後列姓而外,還有於行第字前列國名的。如齊侯匜〔yi儀〕上有虢〔guo國〕孟姬良母。女性名字前之所以列國名,當是禮俗如此。譬如魯昭公娶了吳國女子,為避免受同姓相婚之譏,便管這位吳國夫人叫吳孟子,讓她像宋國女子一樣(宋為子姓),而不敢叫吳孟姬。

先秦貴族女性取字格式,《儀禮》、《禮記》皆未載,這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通過對金文的研究之後才揭示出來的。因為發現得較晚,對後世女性也就談不上什麼影響了。 在先秦時代,另一通行的取字格式,是在“表字”前加修飾字眼“子”。子為男子美稱。孔子諸弟子的字,有不少是採用這一格式的。如:陳亢字子禽,南宮(辶昏)〔kuo括〕字子容,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遊,端木賜字子貢,顓〔zhuan專〕孫師字子張,仲由字子路,等等。這一格式,在後世頗為流行。如漢代張良字子房,蘇武字子卿,三國趙雲字子龍,諸葛瑾字子瑜,唐杜甫字子美,柳宗元字子厚,等等。 先秦還有不加任何修飾字眼的一個字兒的字。如公子鞏字石,申黨字週,公子務人字為,白丹字圭,屈平字原。這其中也可能原本有“子”而可以省去的。例如顏回,只稱顏淵,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卻顏子淵、顏淵並用。不過後代卻一度用過一個字兒的字,如項籍字羽,陳勝字涉。漢以後逐漸少見。唐代又一度出現,如房玄齡字喬,顏師古字籀〔zhou晝〕。

自漢代起,不少人有將“子”置於表字之後的。這種格式似是摹仿先秦各國卿大夫諡號,如季康子、趙宣子、趙簡子等。漢人將“子”置於表字後的,如朱買臣字翁子,白光字少子,張禹字長子,陳遂字長子,王崇字少子,東漢張衡字平子。魏晉以來仍有採用這一格式的。如晉司馬道子字道子,唐吳道玄字道子。 後世還有將表行第的字當作後綴的。這大概也是仿效春秋時代對已故之卿大夫諡字並稱的格式。如齊國田完稱田敬仲,齊桓公之相管夷吾稱管敬仲,魯大夫臧孫辰稱臧文仲,臧孫達稱臧哀伯。這敬、文、哀都是諡,仲、伯一向皆以為是字,不過也可能是行第。週人習慣於50以後稱伯仲,人們以稱行第為敬,於是就認為是字了。秦漢以後的人,將伯、仲、叔、季等字置於後,則無疑是表行第。如西漢翟義字文仲,史丹字君仲,三國王像字羲伯,何晏字平叔,李密字令伯,杜恕字務伯,等等。

後世字的格式變化,主要是修飾成分的變化。歷代都有一些時尚字眼,或置前,或綴後,有的只能綴後(如父、老、叟,村、堂、齋等),情況不一。但不論如何變易,也不論出現多少新的修飾成分,它只能起陪襯輔助作用,不能同主體平分秋色。 但是,後世取字,有許多是引用經書,使用典故,或襲用古人姓名,則往往兩個字兒都一併起作用,不同於行第字眼和其他修飾性字眼。如唐代陸羽字鴻漸,用的是《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宋代樓伯圭字禹錫,用的是《書·禹貢》“禹錫玄圭”;宋代章憲字叔度,用的是東漢黃憲的名和字;清代的莊曰璜字渭川,用的是姜太公釣於渭水,得一玉璜,後遇文王的故事。這些都是兩個字兒的字,都是實體,無一是修飾性的,難分主次。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人的表字絕大多數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以一個為主,另一個為輔;為主的與名相協,為輔的只起修飾幫襯作用,有的是表示行第。輔助字有的置前,有的置後,有的只能綴後不能置前。使典用事的字,往往兩字並重。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