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年譜與家譜

第8章 第八節實用效應

中國的年譜與家譜 来新夏 6559 2018-03-20
年譜記錄譜主字號,生卒年、裡貫、出處等項在傳記中為特詳,而一般傳記及年裡生卒工具書往往有誤,以致貽誤用者。我曾於讀譜過程中,以薑亮夫撰《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為校核對象,頗有所獲。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以下簡稱《綜表》)初刊於1937年,修訂重刊於1959年。全書收列人物達11000餘人,上下歷時2000餘年。表分姓氏、字號、籍貫、歲數、生年、卒年及備考(即碑傳出處)七欄。全書起訖時間之長,所收人物範圍之廣,至今尚無第二本書堪與之相比,而成書之後,纂者又重加增訂補正,足征不吝精力,期於完善的用心。但因人物記載歧出,資料收羅難備,間有訛差,也在所難免。積年以清人年譜與《綜表》清代部分比較,頻有致疑,隨手札錄眉端。現採撮眉注,略加編次,類分六例,以見年譜的實用效應。

《綜表》序例稱:“一人兩載的事,不出兩種原因:一碑傳中名號不一,因而歧出;一是碑傳中有生卒皆書者,有隻書卒年者,各據入錄,遂致歧出。這是最難掃清的一件事。”實則兩載之人,往往行篇相連,若細加校核,是易於發現的,茲舉四例: a《綜表》頁485分列李天植、李確二條,中間僅隔李清一人。兩條所記生卒年盡同,其相異部分是: 李天植字因仲平湖人 李確字潛夫乍浦人 〔按〕:李確條備考欄注稱:“原名天植,字園仲,後更今名,號蜃園。”據此即可判定天植與確為一人。羅繼祖編:《李蜃園先生年譜》載譜主李天植,字因仲,後更名確,字潛夫,浙江乍浦人。前後名字了然,而乍浦是平湖縣屬東南港口,則李天植與李確本為一人,不應兩載。

b《綜表》頁511分列錢汝霖,何汝霖兩條,中間隔四人。二汝霖生卒得年均為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公元1618年)至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1689年),得年72。其相異部分是: 錢汝霖字云士海鹽人備考欄注稱:錢象仁撰紫雲先生年譜 何汝霖字商隱缺籍貫備考欄注稱:清有兩何汝霖 〔按〕:錢汝霖六世孫錢聚仁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曾撰《紫雲先生年譜》,一題《商隱公年譜》。譜載譜主錢汝霖,字云耜,號商隱,浙江海鹽人。 《綜表》所據即此譜,但訛誤有四:⑴錢汝霖本姓何,先世育於錢,遂承錢姓。此何汝霖實為錢汝霖之本名,二者實即一人;⑵雲士與雲耜音同,或兩用,但應以譜載為準;⑶錢象仁應作錢聚仁;⑷備考注稱“清有兩何汝霖”。所謂另一何汝霖據《知所止齋自訂年譜》稱:譜主何汝霖字雨人,又字潤之,江蘇江寧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生,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卒,年72歲。而明清之際何汝霖乃錢汝霖本姓之名。

c《綜表》頁690列王權、王源通為兩條,中間僅隔二人。二條生卒年相同。其相異部分是: 王權缺字及籍貫備考欄注稱:王廷鼎作府君年譜 王源通蟾生震澤人備考欄注稱:初名權俞樾〔yue月〕撰王蟾生傳 〔按〕:王權之子王廷鼎撰《王蟾生年譜》二卷(原題《府君年譜》),譜稱譜主王權,後更名源通,小名傳聲,因諧其聲曰蟾生而為字。譜前即附愈樾撰傳一篇。 《綜表》既於王源通條注稱“初名權”,又於王權條注引府君年譜,其誤極易核正。此二條應並作一條,其式可作: 王源通字蟾生震澤人備考欄注稱:初名權。王廷鼎:《府君年譜》。 d《綜表》頁642載: 錢杜叔美仁和八二清高宗乾隆二九甲申一七六四 清宣宗道光二五乙巳一八四五備考欄注:初名榆,號松壺,或作卒道光二十四年清畫家詩史己下清代學者像傳四

墨香居畫識九程序伯文集。 又頁732載: 錢杜叔美仁和缺歲數及生卒備考注稱:初名榆,號松壺墨香居畫識九清畫家詩史已下清代學者像傳卷四或作卒道光二十四年。 〔按〕:此誤似即《綜表·序例》中所稱:“碑傳中有生卒皆書者,有隻書卒年者,各據入錄,遂致歧出”而“最難掃清者”。但此二條所據碑傳基本相同,不應致誤。 《綜表·序例》稱:“一人名、字、號,往往有記載異者,茲以所用碑傳為主,其異說或亦偶爾採入。但一人別號有至數十個者,則非本書所能容納,故採入者以通行的為主。”儘管如此,名號仍有缺誤者。茲舉13例: a《綜表》頁493載: 陶汝鼐字燮友備考欄注稱:號密庵。 〔按〕:梅英傑《陶密庵先生年譜》稱:譜主陶汝鼐字仲調,一字燮友,別號密庵。如此,則應以字仲調為是。

b《綜表》頁494載: 萬壽祺字介石備考欄注稱:號年少。 〔按〕:羅振玉《萬年少先生年譜》稱:譜主萬壽祺,字介若,一字年少,則《綜表》之字介石當為介若之誤。 c《綜表》頁561載: 唐執玉字益功備考欄注稱,又字蘇門。 〔按〕:唐鼎元《清大司馬薊門唐公年譜》稱:譜主唐執玉,字益功,號薊門。蘇門為薊門之誤。 d《綜表》頁563載: 沈近思字闇齋備考欄注稱:又字位山,號俟齋。 〔按〕:清沈曰富撰《沈端恪公年譜》二卷,譜稱:譜主沈近思,字位山,號闇齋,又號俟軒。是《綜表》將字號誤倒,而俟齋又為俟軒之誤。 e《綜表》頁563載: 張朝晉字華皋備考欄注稱:號北湖。 〔按〕:清張京顏《先府君北湖公年譜》稱:譜主張朝晉,字莘皋,號北湖。此華皋當為莘皋之誤。

f《綜表》頁594載: 陳大化缺字備考欄注稱:陳詩撰《廉訪陳公年譜》。 〔按〕:陳詩《廉訪陳公年譜》稱譜主陳大化字鰲士,號葑池,一作葑池。 《綜表》所據即此譜,不知為何付缺。 g《綜表》頁595載: 阿桂字文成備考欄注稱:王昶等纂《阿文成公年譜》34卷。 〔按〕:王昶等纂《阿文成公年譜》稱:譜主阿桂,姓章佳氏,字廣庭,號雲巖,卒諡文成。由此可知,文成為諡號而《綜表》誤作為字。 h《綜表》頁621載: 孫蔚缺字備考欄注稱:《逸雲居士年譜》(自訂)。 〔按〕:孫蔚自編《逸雲居士年譜》稱:譜主孫蔚,初名家模,字受全,後更今名,別字守荃,號逸雲居士。譜載字號甚詳,而《綜表》缺而未載。

i《綜表》頁663載: 齋清阿缺字備考欄注稱:齋常恩《齋威烈公年譜》。 〔按〕:常恩編《齋威烈公年譜》稱:譜主齋清阿姓納喇氏,字祝澄,號竹塍〔cheng承〕。 《綜表》雖據此譜而未載字、號。又常恩作齋常恩係不明滿人姓名習慣,而將父名首字誤沿用作子姓。 j《綜表》頁670載: 莊裕泰缺字備考欄注稱:莊長善等同撰《莊毅公年譜》。 〔按〕:長啟長善等編《裕莊毅公年譜》稱:譜主裕泰,姓他塔喇氏,字東岩,號餘山,卒諡莊毅。此莊裕泰之條目應作裕泰,《綜表》將諡號莊毅之上一字冠於裕泰前作姓,實為大誤,又將莊字冠於裕泰之子長善作姓,尤誤。 k《綜表》頁676載: 徐棟字玖初備考欄注稱:玖初自譜,子炳華等續。

〔按〕:《致初自譜》載譜主徐棟,初名棻〔fen芬〕,字德為,號志初,後改致初,別名筱麓。 《綜表》既誤致初為玖初,又不列字德為而將號作字,譜名亦隨之而誤。 1《綜表》頁676載: 李基溥缺字備考欄注稱:思補過齋主人自敘年譜。 〔按〕:基溥自敘年譜稱:譜主基溥,字潤野,號煥堂,正白旗漢軍人。其子鍾文曾為此譜作雙行補注。鍾文自冠漢姓李作李鍾文,曾自撰《十年讀書之後主人自敘年譜》(許氏傳抄本)。基溥未冠漢姓,似不應以其子之漢姓冠基溥之上? m《綜表》頁682載: 王懿德缺字備考欄注:王家勤撰王靖毅公年譜。 〔按〕:《王靖毅公年譜》稱:譜主王懿德字紹亭,號春岩,又號雨坡。 《綜表》既據此譜,何未錄其字號?

《綜表·序例》稱:“本書重點在生卒,故對此不能不十分審慎”。修訂本確有訂正,但仍有缺誤者。茲舉10例: a《綜表》頁492載: 李世熊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年85歲。備考欄注稱:或作卒1683年,世熊自撰寒友歲紀。 〔按〕:李世熊自編《李寒支先生歲紀》稱:譜主李世熊,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生,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卒,年85歲。又黎士弘《托素齋文集》卷四載譜主墓表所書生卒年與《歲紀》同,《綜表》生卒年均有誤,又“寒友歲紀”當為寒支之訛。 b《綜表》頁496載: 傅山,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生,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卒,年86歲。

〔按〕:丁寶銓編《傅青主先生年譜》稱:傅山,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生,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年78歲。丁編傅譜,資料豐富,又經繆荃孫、羅振玉等參訂,傅山生卒年及得年似應以此為準。 c《綜表》頁566載: 鄂爾泰,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生,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卒,年69歲。 〔按〕:容安等編《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譜》稱:鄂爾泰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生,乾隆十年卒,年66歲。 《綜表》誤增三歲。 d《綜表》頁575載: 耿介,缺生年,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卒,缺年齡。備考欄注稱:“碑傳集作卒年七十一,則生於一六一八年。” 〔按〕:耿介自編《紀年述略》(《敬恕堂文集》附)稱:“先太恭人……嘗從容為餘言曰,憶昔癸亥年閏十月十八日夜半十時將生汝之時。”可見生於癸亥。又《敬恕堂文集》卷首竇振起撰《嵩陽耿先生紀略》稱:“先生生於明天啟三年癸亥十月十八日,卒於皇清三十二年癸酉二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有一。”可見耿介當生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年71歲。此可補《綜表》生年及年齡之缺漏,正卒年及備註之訛誤。 e《綜表》頁570載: 王又樸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生,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卒,年80歲。備考欄注稱:據《介山自定年譜》。 〔按〕:《介山自定年譜》自記至乾隆二十五年:80歲整。但譜前具載譜主於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二月初三自敘一篇,則譜主絕非卒於乾隆二十五年,壽亦不止80歲。 《綜表》誤以自譜之止年為譜主之卒年。 f《綜表》頁530載: 李因篤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生,缺卒年,年歲估定為74歲以上。 〔按〕:吳懷清編《天生先生年譜》稱李因篤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生,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卒,年62歲。吳懷清曾於譜中考訂稱:“按康熙十八年己未先生告終奏疏云:臣年四十有九。又顧寧人是年與先生書亦云:弟年四十有九。依此逆推,當生崇禎四年辛未……《續疑年錄》作崇禎六年癸酉生誤”。如此,則《綜表》所估定之74以上之年齡亦誤,應作62歲。 g《綜表》頁594載: 韓錫胙〔zuo作〕,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生,卒年缺,備考注引劉耀東撰《韓湘岩先生年譜》。 〔按〕:劉耀東撰《韓湘岩先生年譜》稱韓錫胙,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生,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卒,年61歲。 《綜表》據譜而缺卒年及年歲。 h《綜表》頁625載: 德楞泰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生,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卒,年66歲。備考引花沙納撰《德壯果公年譜》。 〔按〕:花沙納編《德壯果公年譜》稱德楞泰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生,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卒,年65歲。 《綜表》據此譜而生、卒年及年齡均誤。 i《綜表》頁632載: 凌廷堪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生,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卒,年55歲。備考引《凌次仲先生年譜》。 〔按〕:張其錦編《凌次仲先生年譜》稱:凌廷堪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生,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卒,年53歲。 《綜表》據此譜而誤錄生年,從而年齡亦誤。 j《綜表》頁638載: 楊遇春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生,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卒,年78歲。備考引李惺撰墓誌銘,並稱當從楊國楨撰《忠武公年譜》作生乾隆二十六年。 〔按〕:楊國楨等撰《忠武公年譜》載譜主生於乾隆二十六年庚辰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時。但庚辰為二十五年,而二十六年為辛巳,又核全譜所記年次,亦應為二十五年,是“六”字或系“五”字誤刻。 《綜表》據李惺墓誌銘定為二十五年生,本無誤。而備考中不應從楊譜誤刻之誤。又楊遇春十二月二十五日生已為公元1761年1月30日,既知具體生年月日,則換算亦當求其精確,作1761年生。 《綜表》序例稱:“本書籍貫大體仍以碑傳所載為主,假若正史與碑傳同有之人則大體以正史為主。”意即不論所載為州郡、為縣鎮,或為古地名,皆一以碑傳、正史為歸,但仍有缺誤者。茲舉六例: a《綜表》頁571載: 王恕山西太原人。 〔按〕:王恕自編《樓山省身錄》作四川安居人。 b《綜表》頁594載: 陳大化籍貫缺載備考引陳詩撰《廉訪陳公年譜》。 〔按〕:陳詩撰《廉訪陳公年譜》稱,陳大化,安徽廬江人。 《綜表》據譜而漏著。 c《綜表》頁594載: 韓錫胙籍貫缺載備考引劉耀東撰《韓湘岩先生年譜》。 〔按〕:劉耀東撰《韓湘岩先生年譜》稱,韓錫胙,浙江青田人。 《綜表》據譜而漏著。 d《綜表》頁625載: 德楞泰籍貫缺著備考引花沙納撰《德壯果公年譜》。 〔按〕:花沙納撰《德壯果公年譜》稱,德楞泰,蒙古正黃旗人。 《綜表》據譜漏著。 e《綜表》頁640載: 升寅籍貫缺著備考引《升勤直公年譜》。 〔按〕:寶林等撰《升勤直公年譜》稱:升寅,滿洲鑲黃旗人。 《綜表》據譜而漏著。 f《綜表》頁652載: 馮春暉籍貫缺著,備考引王心照撰《馮旭林先生年譜》。 〔按〕:王心照編:《馮旭林先生年譜》稱:馮春暉,河南光州人,《綜表》據譜而漏著。 (一)一書分為二者: a《綜表》頁577厲鶚,備考引朱文藻編《厲樊榭先生年譜》及繆荃孫編《厲樊榭先生年譜》二種。 〔按〕:繆編系繆荃孫據朱文藻稿本增補而成。收入《嘉業堂叢書》。譜後有劉承幹跋一篇,記繆氏增補經過及取材來源。故應注朱文藻編、繆荃孫增訂《厲樊榭先生年譜》,或於朱編下註明稿本,以免學人查找。 b《綜表》頁510魏象樞,備考引魏學誠編《魏敏果公年譜》及象樞自訂的《寒老人年譜》。 〔按〕:此譜系魏象樞口授,子魏學誠編錄,不宜列為二種,《寒老人年譜》為《寒松老人年譜》之誤,與《魏敏果公年譜》為同書異名。 c《綜表》頁650顧廣圻,備考引趙詒琛編《顧千里年譜》及金山姚氏編《顧千里年譜》二種。 〔按〕:趙、姚二編實出一手。趙詒琛原編顧譜一卷,民國十九年金山姚氏據趙稿收入《复廬叢書》鉛印,為初刊本,不分卷。後趙詒琛又增修於次年再刊,析為二卷,故不宜題姚編。 (二)作者缺誤: a《綜表》頁498胡承諾,備考引《胡石莊年譜》而稱不著撰人。 〔按〕:《胡石莊年譜》題胡玉章編,有《湖北叢書》本,不得云不著撰人。 b《綜表》頁504陳瑚,備考引孫溥撰《安道公年譜》。 〔按〕:《安道公年譜》確題孫溥撰,然此指陳瑚之孫陳溥所撰。非姓孫名溥。 《綜表》誤以孫為溥之姓而誤題孫溥撰。 c《綜表》頁563黃叔琳,備考引顏鎮撰《黃侍郎年譜》。 〔按〕:《黃侍郎年譜》系譜主門人顧鎮所撰。 《綜表》誤題顏鎮撰。 d《綜表》頁563張朝晉,備考引張守顏撰《北湖先生年譜》。 〔按〕:《北湖先生年譜》系譜主之子張京顏撰,《綜表》誤為張守顏。 e《綜表》頁586全祖望,備考引董純撰《全謝山(祖望)年譜》。 〔按〕:《全謝山年譜》系譜主門人董秉純所撰,《綜表》誤為董純。 f《綜表》頁690張亮基,備考引林紹年撰《張制軍年譜》。 〔按〕:此譜原題確作林紹年撰,實則為譜主之孫張祖祐據譜主自訂年譜稿輯成而請林紹年刪定。據該譜所附林紹年跋稱:“光緒甲辰餘拜命攝黔撫事,公孫祖祐郵致所輯公年譜二卷就正於餘。”又張祖祐跋稱:“光緒甲辰(公元1904年)二月祐始就先大父所遺年譜原稿續輯為年譜二卷……以姑丈林讚虞尚書秉筆史館,歷撫滇黔,於公當時情事知之較確,脫稿後即請訂正,復經林丈芟煩補缺,詳加考訂。”因此,撰者不宜單題林紹年。 (三)書名有誤: 《綜表》頁676徐棟,備考引《玖初年譜》。 〔按〕:徐棟字致初,自撰《致初年譜》,《綜表》既誤徐棟字為玖初,隨誤譜為《玖初年譜》。 工具書當以便利用者為尚,人物次序自應依生卒為先後。 《綜表》生年尚有次序,而同年生人則不依卒年為次序,以致排次顛倒,翻檢不便,其例較多,僅舉三則: (1)《綜表》頁494,自秦重採至刁包14人均生於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而卒年早者有在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晚者有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但排次參差凌亂。 (2)《綜表》頁502,自張爾歧至黃機15人均生於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而卒年早者有在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晚者有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但排次亦參差凌亂。 (3)《綜表》頁728,自陸潤庠至劉春霖15人均生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而卒年早者有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晚者有在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但排次亦參差凌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