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史前文化

第22章 第二節城垣高築

中國史前文化 王仁湘 1851 2018-03-20
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不少地方都出現了初級城市,為大都市的出現創造了基礎。事實上有少數城市已有相當規模,與文明時代的城市相比已沒有太大距離。 社會生產力提高以後,人口迅速增殖並相對集中,不同於一般村落的大型聚落出現了;手工業技術向高精水平發展,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越發專門化了(包括製陶、琢玉、紡織等),手工業已開始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的居址也與農業村落分離開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交易活動頻繁,集中的交易場所形成,集市出現了;知識和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孤立分散的鄉村居住狀態已滿足不了一些特權人物的需要,所有這些就是城市出現的經濟基礎。 社會由氏族公社發展到部落和部落聯盟,不可避免地生出一級一級的管理機構,高級權力機構的駐地,一般要建在經濟中心,這是城市出現的政治基礎,城市是統治者的權力中心。

城市的出現還有軍事上的原因,主要出於防禦上的需要。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城市的出現還有宗教上的原因。統治者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神治”的方法進行管理,要舉行禮天禮地的活動,或者稱為“禮治”。敬天禮神,要有專門的宗教場所,這往往就是城市所在地。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有宗廟建築,後來的封建王朝也將禮儀建築作為都城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傳統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城市起源的時代。 史前考古獲得的大量資料表明,在龍山時代已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城堡和城市,我們不妨簡要敘述一下這些發現。 就目前的發現看,龍山時期的古城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見到的較多,已有河南安陽後崗、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山東壽光邊線王村、章丘城子崖、輝縣孟莊、郾城郝家台、丁公城和臨淄田旺城等處。

安陽後崗發現的是一段寬3—4米、長70餘米的夯土圍牆,城圈大小尚不清楚,城內發現許多房屋基址。 淮陽平糧台的城址為正方形,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夯築的城牆頂部寬8—10.2米,底部寬13.5米,現高3.6米。城垣南北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有土坯壘砌的兩個門衛房,附近的道路下面發現有排水管道。城內發現有夯土台,台上有長方形排房建築基址。 登封王城崗發現的是兩座並列的城址,西城平面呈梯形,東城大部為洪流沖毀。兩城面積總共約10000平方米,是一座不大的城堡。城牆已蕩然無存,僅存築城時挖掘的基槽。城內發現有殉人、殉獸的奠基坑。 壽光邊線王村城址平面為圓角梯形,總面積近五萬平方米,城內也見到奠基用的豬、狗和人骨架等。

章丘城子崖城址早在30年代即已發現,近年又做過一些勘察。城址平面為長方形,面積達20萬平方米,超出邊線王村城址3—4倍,是王城崗城址的20倍,是現今所見的龍山時代最大的城址。殘存牆體深埋在地表下2.5—5米,寬8—13米,規模相當可觀。這座城一直延用到夏代時期,後來又曾重新修築,是一處十分重要的考古遺跡。 北方地區也發現了早期城址,地點在內蒙古涼城的老虎山。城址面積達13萬平方米,四周築有石牆。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一座石頭城。同在內蒙古的包頭市附近的阿善,也見到一座石砌圍牆的城址,面積也有五萬平方米,年代也比較早。 類似的石城遺址在北方還有發現,內蒙古赤峰附近就有數十座之多,只是年代略晚於龍山文化。這些城址大小不一,一般為1—2萬平方米,也有大到10萬平方米的,有城牆,也有城壕。城內有大量石塊壘砌的房屋基址,一般有40—100座,有的達600多座,規模不算太小,超過了許多中原的龍山文化城址。當然這類城址的性質還有待深入研究,還有待細緻的發掘,這些城址對於城市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文明重要源頭之一的長江流域,在這個時候也有了規模較大的城堡建築,例如天門石家河、石首走馬嶺、澧縣城頭山等。良渚文化雖無明確城址發現,但也有大規模夯土台和紅燒土建築遺跡發現。 龍山時期的城址發現的已不算少了,未及發現的還不知有多少。這些發現證明龍山時代確已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城市與城堡,這是任何聚落都不能比擬的。當然也有些令人遺憾,雖然已經發現了這麼多的城址,卻因為種種原故,沒有一座進行過全面發掘,城內的建築佈局很不清楚,開展研究還有很多困難。 城市的出現,表明形成了政治、經濟中心,也許就是一個個以部落聯盟為基礎的城邦。中國早期城市形成的起始年代,大約是距今4500年前,或者還會更早一些。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高築城垣的都市已是比較發達的城市。為防禦目的而修築的城垣,主要當是部落間征戰的產物,更早的城市也許不一定有城牆環繞。沒有城牆的政治經濟中心同樣也是城市,城牆並非是城市的決定性標誌,如安陽殷墟和周代都城就都沒有發現城牆。照此說來,將來發現沒有城牆的早期城市不是沒有可能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