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史前文化

第16章 第四節歌舞樂之

中國史前文化 王仁湘 2272 2018-03-20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周南·關雎》)鐘鼓之樂,在商周時代是貴族們風度的體現。史前也有鐘鼓之樂,雖然那時還沒有真正的貴族。不僅有鐘鼓之樂,也有歌有舞,史前艱難的生活中也充滿了愉快,充滿了歡樂。 歌、舞、樂是起源最早的美的藝術,儘管它們在出現時並不算是標準的藝術形式,沒有觀眾,還不屬表演藝術的範疇。原始歌舞很難留下什麼痕跡,尤其是音樂,我們是無法聽到遠古的旋律了。但是我們卻可以由先民們遺留下來的各種樂器,還有一些有關歌舞場面的遠古岩畫等,去推測史前樂舞發展的進程。甚至可以由先民們遺留下的各種樂器,去找回逝去的樂音;由先民們留下的繪畫,去模仿凝固的舞姿。 原始樂舞是在勞動中起源的,實際上,樂舞最初往往是勞動進行過程中的固定內容,屬於勞動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原始狩獵部族的獵手們,在出發前要預演狩獵的過程,進行一次模仿狩獵活動的操練,還有模仿狩獵對象的表演,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化妝舞會。在廣西左江、雲南滄源、內蒙古陰山發現的早期岩畫中,都有這種狩獵者舞蹈的壯觀畫面,這舞蹈寄託著舞者祈求豐產的願望,它的本質是再現狩獵活動,激勵獵手的勇猛精神,喚起人們的集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看,史前舞蹈是一種實用藝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與這種狩獵前的舞蹈相聯繫的,是一類慶賀豐收的舞蹈,用於表達狩獵與生產豐收後的喜悅心情。這舞蹈有時要重演獲得豐收的艱辛過程,使用的道具都是實用的工具。當神靈觀念籠罩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時,樂舞又被用於祭神、娛神,而且有了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傳統的內容,真正美的藝術作品由此誕生出來。樂舞逐漸脫離勞動而不再是勞動的附屬品,最終成為一種表演藝術。樂舞最原始的社會功能即便在當代社會也能表現出來,但抒情與愉悅的作用顯得更突出了。有些純藝術的樂舞不一定都直接表現勞動者的情感,但同樣能喚起人們內心的思索,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便是藝術魅力之所在。

圖15 馬家窯文化舞蹈圖案彩陶盆
史前舞蹈的舞姿之美,可以從我們提到過的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上看得很真切,陶盆上描繪了一個集體舞蹈的場面,舞者手拉手,踏著一定的節奏,步伐整齊地邊歌邊舞,一幅史前風俗畫躍然眼前(圖15)。在各地岩畫中,所描繪的舞蹈場景也很動人,有單人舞、雙人舞,也有場面壯觀的多人群舞,包括狩獵舞、假面舞、征戰舞、祭祀舞、生殖巫舞等,有些作品是屬於史前時代的,就是年代稍晚的作品,依然體現出史前舞蹈的風格,讓人感覺到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圖16)。


圖16 內蒙古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人
史前樂舞出現以後,還被廣泛運用到宗教、巫術、喪葬、誓師、祝捷等儀式上,由此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舞蹈,尤其是群舞,必得有一定的節奏,所以伴奏是不可缺少的。初期舞蹈的節奏,主要是舞者自身的拍打與呼號,有時藉用一些現成的器具敲打,由此制出打擊樂器,這是史前樂器的主體。聲樂和器樂的產生與舞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形成歌、舞、樂一體的結構。 早期的節奏性打擊樂器,多是取材於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後來發展起來的旋律性樂器也大體符合這個規律。從這個意義說,樂器的誕生與史前社會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繫。打擊樂中最古老的樂器是鼓,考古發現過一些史前陶鼓,以陶土燒製為筒形,再蒙以獸皮。青海民和陽山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一件彩陶鼓,形如現代腰鼓,可懸掛起來敲擊。古有“鼓缶而歌”之說,缶即是陶盆,史前人拍擊陶盆而為節奏當是常見的事。石塊也是常採用的打擊樂器,大塊的石片能發出清脆的樂音。龍山時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一件大型石片,背鑽一孔,可吊掛起來敲擊,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石磬。青銅時代的石磬磨製光滑,製作規範,成套的磬能奏出優美的完整樂章,它的祖型就是史前的打製石磬。此外,後來常見的鐘和鈴形樂器,在史前時代即已有了製作,龍山時代有陶鐘與銅鈴,不過發現的數量不是太多。

除打擊樂外,史前的吹樂也很發達,明亮的音色,高亢的旋律,不須太高的演奏技巧,也無須高超的製作工藝,所以受到史前人的重視和喜愛。史前吹樂主要有哨、笛、塤〔xun熏〕、號等,都有實物出土。笛、哨均用動物肢骨製成,江蘇吳江梅堰遺址、河姆渡遺址都有出土,數量多達100件。不久前河南舞陽縣賈湖一座新石器時代墓中一次出土16件骨笛,年代測定為距今7500年以上。這些骨笛大多鑽有七孔,通過實驗測音,得知它們已具備七聲音階結構,發音準確,有的尚能吹奏出旋律。這是一種直握笛,墓主人可能是一位直笛演奏家,或者是一位樂器製作工匠。賈湖骨笛的出土,導致了音樂界對中國史前音樂發展水平的重新評價,過去一直認為“中國樂制只有五聲音階”、“先秦無七聲音階”,這樣的結論顯然沒什麼討論的價值了。

中國古代的塤是很有特點的吹樂,系用黏土摶成,握在掌中即可吹奏。這種樂器的起源也可追溯到史前時期。河姆渡遺址出土過無音孔的陶塤,西安半坡遺址也出土過二件陶塤,外形如橄欖。其他地點發現過球狀、魚狀、管狀陶塤,有吹孔,也有音孔。塤音較為低沉圓潤,適宜表現荒野情趣,可能在史前很流行這種吹樂。史前吹樂中還有一種陶質號角,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一件,形如牛角,可以吹奏出渾厚的樂聲。可以想見,史前真牛角做成的號也是有的,只是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已。 史前是否已有弦樂器,目前還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還沒有找到可靠的證據。 樂舞作為美的享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早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早已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在史前時代的社會生活中,樂舞更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儘管那時已有了一些專家,但它從來都是大眾參與的活動,人人都有這方面的天賦,言傳身教保證了這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了這門藝術不斷得到發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