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史前文化

第6章 第一節不滅的火種

中國史前文化 王仁湘 1502 2018-03-20
飢餓、寒冷和黑暗,是人類童年時代常常遇到的難題。自從人類掌握了用火技能,發明了取火和保存火種的方法,便獲得了光明、溫暖和熟食。 人類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稱為“天火”。天火包括火山熔岩火、枯木自燃火、岩石碰擊引火、電閃雷擊和隕石落地所燃之火等。天火時有出現,人類起初見到熊熊烈火,也同其他動物一樣,都要避而遠遁,逃之夭夭。但人與普通動物畢竟不同,恐懼之餘,當在天火餘燼中感受到溫暖時,可能會有意收集一些柴草,將火種延續下來,藉此度過難熬的嚴寒。或者在烈焰吞噬的森林中,發現了一些燒死的野獸和烤熟的堅果,取過一嚐,別有一番滋味,於是開始了燒烤食物的試驗。從取暖到熟食的發明,意味著人類的用火技術進入到成熟的階段。

中國史前最早用火的確鑿證據現在還沒有找到,開始用火的年代不得而知。周口店北京人洞穴發現過用火遺跡,考古學家們發掘到厚達四—六米的灰燼層,中間夾雜著一些燒裂的石塊和燒焦的獸骨,還有燒過的朴樹籽,這些是比較明確的用火證據,年代在距今50萬年以上。其他更早的一些人類化石和舊石器地點,如藍田人遺址、元謀人遺址、西侯度遺址,都曾發現過炭屑和燒骨,但材料還不大豐富,究竟是否為人工用火遺跡,科學界在認識上存在分歧,認為是自然野火所致的大有人在。 碰到野火之後,將它引燃到需要的地方並不難,但要保住讓它不再熄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保存火種,可能是史前人遇到的第一個技術性難題。那遙遠時代的真實情形雖難明了,但從開化較晚的民族中,我們找到了不少保存火種的原始方法。篝火法是不少民族採用的保存火種的簡單方法,用火時不斷往火堆上添加柴草,不用時則蓋上灰燼,使火保持陰燃狀態,以備下次使用。生活在西藏的珞巴人,由年長的老人負責看管火堆,徹夜不眠地向火堆上添柴。在不少民族中,管理火種是老人的一項重要職責,這是有關生計的大事,非老人承擔不可。

在沒有房子沒有定居生活的時代,人類不得不被迫經常遷徙,以尋求新的食物資源。遷徙時,必須攜帶火種。轉移火種的方法,主要採用火炬法和與此相似的方法。鄂倫春人採用乾蘑菇作火種燃料,點燃後無明焰,不易熄滅,用樹枝串好,別在腰間便可上路。大涼山彝族用草繩法保存火種,長長的專制草繩在陰燃狀態下可將火種保存很長時間。 儘管有不少保存火種的方法,但火種的熄滅肯定是經常發生的事。遇到這種時候,又不知要經過多麼長久的等待,等待天火重降人間。也許就是在這焦急的等待中,使人類萌發了造火的念頭,這該可以算作是人類第一個最偉大的理想。我們難以想像出,人類邁出這偉大的一步是多麼的艱難,而這閃耀著智慧之光並照亮以百萬年計算的人類進化史的偉大發明,幾乎在多數原始族團中都獨立完成了。人類在不同地區用不同方法造出了自己迫切追求的第一把火,從此有了永不熄滅的火種,再也不用擔心火種突然熄滅了。

在19世紀上半葉生產出最實用的取火用具火柴之前,歷史上發明了各種造火方法,最原始的方法當數鑽木取火。中國古代傳說“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韓非子·五蠹》),那是一種摩擦生熱的取火方法,用鑽法和鋸法都可以得到點燃草絨的火星。許多開化較晚的民族都使用這種方法,高超的鑽手10秒鐘便可鑽出火來。另外,敲擊石塊也能得到火星,這可能是製作打製石器時的一種無意發現,可稱為擊石取火,有一種燧石最堪作此用,俗稱“火石”。 可以想像得出,當第一顆火星從人類手中迸射出來,第一團人造火在人身邊燃燒起來,人們欣喜若狂的神態。人工取火照亮了人類文化的進步之路,如果沒有火,現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不可能的事。人類成了火的主人,也就等於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用火與取火,是人類支配自然力的第一次嘗試,它揭開了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輝煌篇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