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21章 第三節兩宋的錢幣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3694 2018-03-20
宋初,即著手整頓五代以來幣制。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鑄“宋元通寶”(《宋史·食貨志》名宋通元寶);悉禁諸州鑄行輕小惡錢和鐵鑞〔lao蠟〕錢,私鑄者棄市;銅錢闌出江南塞外南蕃諸國三貫以上者死罪;收兌江南鐵錢銷毀;準四川鑄用鐵錢。太宗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又鑄“太平通寶”,有楷隸八分書三書體,還有大鐵錢。太平興國二年禁江南諸州新小鐵錢。太平興國四年開銅錢入川之禁,商賈競運銅錢入川互市,銅錢一換鐵錢14。太平興國五年始定77文為百。雍熙(公元984—987年)初,令江南諸州官庫所貯雜錢送往京師或就地銷毀;京城民有銅器限兩月送官。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嚴禁私鑄及銷毀好錢。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鑄淳化元寶御筆錢及小平當十鐵錢。至道年間(公元995—997年)鑄至道元寶御筆錢,真行草三書體。

真宗年間(公元998—1022年),多次禁新小錢並令官置場盡收之,對犯銅禁放寬處裁限額。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鑄“咸平元寶”,真書,有折二折三和鐵錢。法定以鐵錢十易銅錢一發吏卒俸給。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鑄“景德元寶”,真書,重3.7克,又有大銅錢和大小鐵錢。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鑄“祥符元寶”和“祥符通寶”,真書,重3.4-4克,有折二。祥符七年益州鑄祥符大鐵錢,歲鑄21萬貫。諸路錢歲輸京師,四方錢重貨輕。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鑄“天禧通寶”及鐵錢,真書。此時銅錢有鑄錢監四,即饒州永平,池州永豐,江州廣寧,建州豐國,其他舊監先後廢;鑄錢數,至道年間80萬貫,景德年間增至183萬貫,天禧末減為105萬貫。鐵錢有三監:邛州惠民,嘉州豐遠,興州濟眾。

仁宗共鑄12種錢。其中國號錢一,為皇宋通寶,真篆書對錢,也有鐵錢。年號錢有11種,在天聖、明道、景祐年間各鑄三種元寶錢,均真篆書對錢,天聖、景祐還有鐵錢。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鑄“康定元寶”鐵錢,小平,徑2.2厘米,重3.5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西夏入侵,慶曆年間鑄“慶曆重寶”大銅鐵錢充軍費,當十,徑3厘米,重6.6-7克,有直讀旋讀兩種。之後又鑄“皇祐元寶”當十大銅鐵錢。小銅錢三枚可改鑄大錢一枚,私鑄蜂起,錢制混亂,物價飛漲,鐵錢值更低,民間競藏銅錢,不用鐵錢。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秋,罷鑄鐵錢,改大錢一當小錢三,令商州罷鑄青黃銅錢,改大錢皆一當二。至和年間(公元1054—1056年)鑄“至和元寶”、“至和通寶”,均真篆書對錢,徑2.4厘米,重3.4克。又鑄“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真書,徑3.3厘米,重9.4克,背穿鑄“虢”字,為宋錢紀地最早者。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嘉祐元寶”、“嘉祐通寶”,均真篆書對錢,重3.6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鑄“治平元寶”、“治平通寶”兩錢。元寶有真、篆、古篆三書體,有鐵錢。通寶有真、篆、柳篆三書體,均重3.6克。饒、池、江、建、韶、儀六州鑄錢170萬緡,嘉、邛、興三州鑄錢27萬緡。

神宗時鑄錢很多,流通錢量大增,折二錢通行,各監多鑄折二錢。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鑄“熙寧元寶”小平錢,重3.6克。熙寧四年鑄“熙寧重寶”當十錢,後因盜鑄改為折三,六年改為折二,重7.5克。兩錢均為真篆書對錢。八年改鑄大錢,增鑄小錢,又鑄鐵折二錢。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鑄錢最多,有“元豐通寶”小平、折二及鐵錢,篆、隸、草三書體,版別極多。據《文獻通考》載:“諸路鑄錢,總二十六監,每年鑄銅鐵錢五百九十四萬九千二百三十四貫。內銅錢十七監,鑄錢五百零六萬貫;鐵錢九監,鑄錢八十八萬九千二百三十四貫。”元豐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對錢的需要相應增加,市場錢量大增。王安石變法,所行募役法、免行錢等,使官庫存錢猛增。對外開放,錢大量流到外國,當時四鄰諸國大量使用宋錢。這樣,鑄錢數量大而流通需要更多。哲宗初,銅產量減少,鑄錢量也減,即罷鑄錢監14所。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罷鑄折二錢,复鑄小銅錢,從元祐、紹聖至元符年間,先後鑄“元祐通寶”、“紹聖元寶”、“元符元寶”等錢,有小平、折二及銅鐵錢,篆行書體對錢,紹聖元寶還有折三。紹聖通寶小平錢,真書,字細小工整,無對錢。還有元符重寶,少見。多次申錢幣闌出之禁,如限陝西鐵錢東行每人不得超過5000。

徽宗鑄錢種類最多,錢制混亂,引起數十年惡性通貨膨脹。有國號錢二:“聖宋通寶”,罕見;“聖宋元寶”,為篆行書對錢,小平亦有真書,重3.3克,折二,重7.4克,另有鐵錢。年號錢十四種,有“建國通寶”,小平真篆書對錢。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鑄“崇寧通寶”小平、當五、當十錢,隸真書體,真書瘦金體。次年鑄“崇寧重寶”當十銅鐵大錢,重11—12克。三年令專用當十錢,把熙寧以來積壓的折二錢也作當十用,引起罷市,導致錢分兩等,市有二價,盜鑄雲起。四年把當十錢改當三,又鑄“崇寧元寶”鐵錢及“崇寧重寶”夾錫錢,一當銅錢二。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再相,先鑄“大觀通寶”夾錫錢,官定一當銅錢五,因其成色太差,反而跌到八文才抵銅錢一文。又鑄大觀通寶小平、折二、折三及當十銅鐵錢,瘦金體,有合背錢。崇寧大觀兩種錢的膺品很多。三年,除陝西外,各路夾錫錢均廢止,致夾錫錢跌到20文當一。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鑄“政和通寶”小平和“政和重寶”折二大錢,篆隸書體,又鑄真書重寶鐵錢。蔡京第三次執政,大肆鼓鑄推銷政和通寶夾錫錢。夾錫錢時用時廢,人民拒用,其為害之烈,遠超當十錢。再鑄“重和通寶”小平篆隸書對錢、夾錫錢及“宣和通寶”、“宣和元寶”小平對錢和鐵錢,通寶還有折二,元寶小平改為當二,錢質越鑄越惡劣。欽宗鑄“靖康元寶”、“靖康通寶”,均篆隸書對錢,有小平折二及鐵錢。北宋徽欽兩帝時,政治腐敗至極,經濟徹底崩潰,內憂外患夾擊,人民苦難深重。此時銅錢多被官民藏匿,朝廷監鑄鐵錢夾錫錢強令推行,屢遭拒用。

南宋推行紙幣,鑄錢較少。銅錢限於東南地區,鐵錢只在川鄂、兩淮限地區鑄行。南宋錢規格統一,只有少數例外。私鑄無利,私錢也少。因紙幣貶值嚴重,各級官府和官民均樂於藏錢保值,金銀更是珍稀品。南渡後原在北方流通的錢仍在北方流通。金兵南下時,大肆搜搶錢物,滿載而歸,使南方的錢大減。到理宗時,市上銅錢絕跡,晚期連鐵錢也少見。各代皇室只是像徵性鑄些本身的年號錢,表示皇權仍在而已。高宗和孝宗淳熙(公元1174—1189年)以前鑄過對錢,此後改鑄紀年錢紀監錢。原想恢復鑄錢,因銅鐵鉛錫很少,紹興初鑄錢年10萬緡,成本20萬。以後幾代不斷削減鑄錢監和鑄錢額,嚴禁熔錢制器,強令民間存錢和銅鐵器物限期交官,均無用。高宗鑄“建炎通寶”、“建炎元寶”篆隸真三書體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鐵錢。 “建炎重寶”除與上述二錢相同外,又有當十錢。南宋以後各錢形制倣此。 “紹興元寶”、“紹興通寶”均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鐵錢,篆真書體對錢。孝宗朝從隆興(公元1163—1164年)、乾道(公元1165—1173年)至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鑄有“隆興元寶”折二對錢及小平折二鐵錢;“隆興通寶”小平折二和鐵錢;“乾道元寶”折二對錢和小平鐵錢;“淳熙元寶”小平折二篆真書體對錢和折三鐵錢。從淳熙年起改鑄紀年錢,錢背鑄上年份或鑄監名加年份。 “淳熙通寶”折三錢和鐵錢,錢背有星月或紀監名。光宗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有“紹熙元寶”、“紹興通寶”,各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鐵錢,通寶另有折三大銅錢,亦有紀地背文。寧宗鑄錢繁雜,鑄行“慶元通寶”、“慶元元寶”,各有小平折二折三銅、鐵錢;“嘉泰通寶”、“嘉泰元寶”小平折二銅、鐵錢和當五大銅錢、折三大鐵錢;“開禧通寶”小平折二銅、鐵錢;“開禧元寶”折三大鐵錢;“嘉定通寶”小平及折二錢;“嘉定元寶”小平和當十大銅錢;“嘉定×寶”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大類,錢文有通、元、重、之、全、永、興、安、洪、萬、正、真、崇、泉、至、珍、隆、封等20餘個寶名,背文紀值紀監。理宗鑄錢種類也很多,計有國號錢四種:有“大宋元寶”小平折二銅、鐵錢和折三鐵錢;“大宋通寶”當十大錢;“聖宋重寶”鐵錢,這三種均紀年;皇宋元寶小平折二錢。年號錢有12種。從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起,鑄“寶慶元寶”鐵錢;“紹定通寶”小平折二銅錢及小平鐵錢;“紹定元寶”折三折五當十銅、鐵錢;“端平元寶”小平錢紀年元字;“端平重寶”折五紀年元字;“端平通寶”折三折五紀年元字,大鐵錢多至折十二;“嘉熙通寶”小平折二銅錢及折五折十鐵錢;“嘉熙重寶”折三銅錢;“淳祐元寶”、“淳祐通寶”,各有小平折二錢;通寶另有折三,另在四川鑄當百大銅、鐵錢,有大中小三種;“開慶通寶”和“景定元寶”各有小平折二錢;度宗鑄“咸淳元寶”小平銅錢和折二銅鐵錢,紀年至八為止。 《洪遵泉志》上還載有:“太祖聖宋元寶,真宗大中通寶,理宗嘉熙元寶、寶祐元寶、開慶元寶,端宗德祐元寶。宋朝錢共一百三十五樣。”這一記載比現在已知的還少了很多。從南宋歷代錢的鑄行情況看,貶值程度很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