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16章 第五節中唐前期和晚唐的通貨膨脹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1135 2018-03-20
玄宗天寶年間,重蹈隋煬帝覆轍,由治平富強轉向驕奢荒縱,政治腐敗,武備鬆弛。加之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徵課加重,經濟由盛轉衰,社會動盪。安史戰火挫傷唐朝元氣,造成府庫枯竭,賣官爵,度僧尼,捐雜稅,百般檢括,均無濟於事。大歷(公元766—779年)初,安史亂平,生產恢復尚未跟上,物價依然不穩,如米每鬥仍在1000至1400錢之間。代宗晚年,米價仍比戰前上漲一倍,帛價上漲四倍。杜甫詩云:“豈聞匹絹直萬錢”,可見當時通貨膨脹危害之大,引起多種異常情況: (1)物價飛漲,民眾受盡苦難,戶口銳減。 (2)稅收的貨幣數字上升,實際價值下降,肅宗初(公元756年)歲入錢60萬緡;晚年(公元762年)超過初年十倍。代宗大歷末(公元779年)增至1200萬緡。

(3)官吏俸餉所得錢數倍增,實際貨幣購買力下降。大歷十二年按新幣值調整官俸,每年約增15.6萬緡。 這次通貨膨脹,在肅宗初起時很猛烈,其後斷斷續續,起伏不平,地區之間時有不同,前後約有60年,直至德宗建中(公元780—783年)後期才平息。 唐代治理通貨膨脹的辦法,總的是因勢利導,逐步調整,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第一,息兵罷戰,穩定政局。唐王朝用武力加收買的策略,平定安史之亂。肅宗和其後兩代,相繼革除天寶弊政,躬行節儉,戒奢戒驕,整飭吏治,重用賢才,文如李泌、陸贄,武如郭子儀、李光弼等,使戰亂漸趨平息,社會秩序恢復。第二,發展生產,溝通南北經濟往來。許多重臣武將在其駐地,率領將士力田,並招徠流民,屯田墾荒。此舉影響很大,使遭受戰火洗劫的各地,迅速恢復生產。朝廷還實施許多減輕人民負擔、獎勵開荒、發展手工業等措施,頗收實效。安史戰亂多在北方地區,長江流域所受影響較少,物產豐饒。於是朝廷全力恢復南北運道,以南方物資,濟北方之急。第三,善於理財。理財家劉晏參照西漢桑弘羊那套辦法,綜合運用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聯繫中唐實況,實施一套理財辦法,收效很大。史稱其施行效果是“國用饒而民不擾”。第四,管好貨幣流通。壓縮錢幣鑄造,盡量減少市場錢幣流通數量,在某些大額支付上多用絹帛,使絹值的貨幣作用超過錢值。同時嚴禁私鑄。實行上述措施之後,伴隨著生產恢復,內外貿易日增,物價漸趨平穩,幣值回升。鬧了數十年的通貨膨脹,又向相反方向發展而趨向通貨回縮。

懿宗以後幾代,藩鎮割據自立,互相攻打,形同戰國局面。還截留中央稅收、物資和鑄幣。唐王朝那些只知吃喝玩樂的昏君,聽命宦官專權,中央力量日益削弱,常因物資缺乏而造成種種紛亂,不時發生通貨膨脹和局部惡化現象。僖宗光啟年間(公元885—888年),米每鬥高達30—50萬文,幣制徹底崩潰,民間恢復實物經濟。有些地區大額開支則用白銀。晚唐貨幣嚴重混亂狀況,蔓延到五代十國,引發出更大的貨幣混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