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9章 第二節南朝的收縮通貨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1728 2018-03-20
本時期宋、齊、梁、陳四朝,史稱南朝,從公元420年劉裕滅東晉建立宋王朝起,至公元589年隋滅陳止,共計170年。鑑於兩晉和以前各朝貨幣混亂的經驗教訓,均不敢鑄行大錢,深忌通貨膨脹,主張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在當時南北對峙形勢下,南朝國土日小,人口日少,生產增長不快,軍政開支龐大,財源短缺,物資匱乏,虧耗日巨,物價暴漲。再加上這四朝的統治者爭權奪位,相互殘殺,結黨營私,荒縱暴虐,社會動亂不已。於是多在錢幣重量、成色、幣材及數量上大做文章,意圖以此來應付困境。當時對此頗多爭論。如劉宋時範泰反對盡收民間藏銅來鑄錢。周朗主張限制貨幣的作用。沈約則從主張限制貨幣到主張完全取消貨幣。這些議論對當時的政府決策有一定影響。劉宋初建國時,採納範泰意見,不增加鑄錢。文帝實施一些減輕民眾負擔的措施,形成30餘年的“元嘉之治”。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立錢署,鑄“元嘉四銖錢”,形制同五銖錢,質量較好,推行較順利。至元嘉中期,錢幣流通相對平穩。後期漸次減重,引起私鑄增多,錢惡值賤。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準劉義恭建議,行大錢,以五銖錢一當四銖錢二,公私均感不便,旋即取消。當時沈演之、何尚之等均對鑄大錢駁斥,認為貨幣數量過多,會刺激物價上漲,動搖國本。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改鑄“孝建四銖”,重1.2克,錢文為薤葉書,錢益薄小,百物踴貴。廢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又鑄孝建、永光、景和三種二銖錢,更輕小惡劣。且私鑄成災,大小輕重不一,質量更差,如“耒子”或“來子”,無輪廓,不磨鑢〔lu濾〕。最輕小者叫“荇〔xing杏〕葉”、“鵝眼錢”、“綖環錢”,一千錢積起來不到三寸長,入水不沉,極易破碎,斗米萬錢,商旅裹足。造成一次歷時20餘年的惡性通貨膨脹。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整頓錢制,廢錢署,停鑄錢,禁私鑄,專用古錢,準錢穀通用,大力收縮通貨,結果造成宋末市場錢荒。

蕭齊(南齊)繼續加強緊縮通貨,很少鑄錢。僅有一次令劉浚在四川試鑄,因成本太高而停止。由於多方過分收縮,又引起錢荒。 蕭樑鑄錢種類很多,錢制更亂,因而引起一次長達數十年的惡性通貨膨脹。綜其原因,除蕭樑政治腐敗、內部爭權外,關鍵在於梁武帝蕭衍自以為是,昏庸懦弱,輕信南下來降的侯景,任其攬權行霸,肆意暴虐,終於被囚台城餓死。隨之四方兵起,戰火蔓延全國,生產停滯,庫空如洗,就賴實施鑄幣減重減值來對付,最終專用鐵錢,更加速其政權解體。晚期國土分裂為三,互相攻伐,為強鄰所吞併,國亡族滅,一敗塗地。據《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卷三四六載:“梁初,惟京師及三吳荊郢江湖梁益用錢,其餘州郡則雜以穀帛交易,交廣之域全以金銀為貨。”武帝始鑄“大樣五銖”和“公式女錢”,分別各重三克多和二克半,前者肉好週郭皆備,後者無外郭。二品並行。民間或私以古錢交易,有直百五銖,太平百錢,五銖女錢,定平一百,五銖雉錢,五銖對文等。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禁用銅錢,鑄行鐵五銖,值更低,引起大量私鑄。晚期鐵錢堆積如山,幣值慘跌,交易者以車載錢,論貫使用,不復計數。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鑄“四柱錢”,正反面各有兩個星點,故稱四柱,錢徑2.3厘米,重2.3克,色發暗,一當細錢二十,後改當十。細錢指當時私鑄二柱錢及鵝眼錢。後鑄正面有二星點的“二柱五銖”,禁用細錢。因鐵錢貶值,銅錢價貴,出現“”現象,有人以70或80為陌者,90以上稱為長陌。政府屢令足陌,民間不理。武帝末年,竟以35為陌。

陳初,承梁喪亂之餘,鐵錢不行,錢貨混亂。市間雜用二柱錢和鵝眼錢,其價相同。但二柱錢重而鵝眼錢輕,民間乃私熔錢牟利,又間雜以錫鐵。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改鑄五銖”,重約2.5克,一當鵝眼錢十。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鑄“太貨六銖”,以一當五銖錢十,後改當一,與五銖錢並行,重約6.5克,是六朝錢中最精美者。但因不便使用,旋廢,仍用五銖錢,直至陳亡。其嶺南諸州多以鹽米布交易,不用錢。陳朝疆域狹小,因原來三梁各地多被強鄰吞併,陳錢的流通範圍也很狹窄。 綜觀南朝貨幣狀況,以緊縮通貨為主,形成一次貨幣平穩,兩次通貨膨脹,三次通貨緊縮。 從全局看,是亂多於治,對民眾造成重大危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朝敗亡原因。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