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8章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至隋的貨幣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1120 2018-03-20
漢末,群雄紛爭,經濟衰退,幣制崩潰,民間以穀帛為交易媒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復用五銖錢,只行了七個月,不成,只好廢錢仍用谷帛。由於民間“競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明帝時又恢復鑄行五銖錢。因曹魏地廣、人眾、物博,曹操在許昌屯田的經濟效果好,故其經濟狀況比吳蜀好,幣制也相對穩定。 蜀漢和孫吳的幣制卻不穩定,均鑄行大錢,實行通貨膨脹政策,官民交困。劉備初取巴蜀,因軍用不足,用劉巴建議,先鑄“直百五銖”,後鑄“犍為五銖”,錢背有一“為”字。它是記地名最早的方孔圓錢。初重八克以上,旋即減重至約二克的小錢,通稱“蜀五銖”。蜀漢還先後鑄行許多形同五銖的錢,如傳形五銖,鐵直五百金,直百錢,小直百,直一錢,定平百錢等等。這些貨幣變化之多,反映蜀漢經濟力弱和財政困難情況。孫吳雖處長江中下游和閩廣地區,經濟情況相對較好。但年年用兵,君臣奢侈無度,為彌補財政的捉襟見肘,就借助於鑄大錢。從公元232年起,先後鑄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當二千、當五千,都用紅銅,強制推行十餘年,因迭遭民眾反對和拒用,於赤烏九年(公元246年)收回。

司馬氏統一三國,建立西晉王朝,繼續行用魏五銖錢。由於晉朝君臣奢靡腐化,“太康之治”曇花一現,旋即爆發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這場皇室內部爭權奪位的大混戰,又引起了五胡十六國大動亂和更大規模的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大混戰,使北方各地遭到一場浩劫,城市化為廢墟,生產徹底破壞,田園荒蕪,商貨蕭條,赤地千里,生靈塗炭。民間多裂帛為段以供市易,鑄幣退出市場。但在少數地區尚鑄行錢幣。前涼張軌在涼州鑄行“張軌五銖”,以糾正用布交易之弊。後趙石勒曾令所轄中原地區鑄行“豐貨錢”,因民不樂用未成。成(漢)李壽在成都地區鑄行“漢興錢”,有直橫、漢興兩種,均重一克,是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983年陝西曾出土張軌的“涼造新泉”,形同小五銖,重1.5克。所以,這段時期或者不用錢,或者行小錢,多數地區恢復實物交換。

東晉王朝偏安江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且有所發展。幸有淝水一戰,保存半壁江山。但朝野崇尚浮華奢靡,清高自傲,清談成風,只顧目前享樂,以有限的生產焉能應付無限的消耗,財力枯萎,補救無方;在這種情況下,不思糾正弊端,反而粉飾太平,歸罪貨幣。權臣貴族多人主張廢除錢幣,爭論激烈。而收縮通貨,多用小錢,並行谷帛。東晉沿用孫吳舊錢,有大錢“比輪”,中錢“四文”,和沈充所鑄小五銖,時稱“沈郎錢”,僅重一克,薄小如榆莢。東晉在貨幣政策上,不得不實行通貨緊縮,不敢放鑄大錢加劇通貨膨脹。如魯褒和成公綏二人所著兩篇《錢神論》,就批評貨幣拜物教,主張限制貨幣的權力。東晉所行的通貨緊縮政策到南朝時有所發展,這是在長期貨幣混亂中被迫引發出來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