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6章 第四節西漢後期貨幣穩定原因簡析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1030 2018-03-20
西漢後期,從武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到平帝初年的100多年中,出現了中華貨幣文化史上第一次全局性貨幣穩定。表現為政清人和,社會安寧,文化發達,經濟逐步上升,物資比較豐富,財政年年有餘,人民安居樂業,物價相對平穩。怎樣會出現這種美好景象?究其原因: 第一,政局穩定。漢初,從高祖到武帝六代,中央政權與地方封建割據勢力之爭,亦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爭,幾經反复,變化曲折,終於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平亂後,朝廷採取多種辦法鞏固與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漢王朝一再強調休養生息,重農抑商,抑制豪強,力求政清人和,國泰民安。到文帝時,已經出現初步穩定局面,所鑄四銖半兩,平穩流通了近40年。當時形勢迫使文帝不得不實行一些讓步政策,如允許民間和諸侯鑄錢等等。經過景帝和武帝的努力,加強中央權力,推行種種利國利民政策措施,收到實效,從而穩定了政局。武帝以後的昭、宣等帝也這樣做,竭力保持政局穩定。

第二,經濟穩定發展。漢初經過百年實踐,深知政局穩定的重要性。如何穩定政局?關鍵在於國泰民安。而國泰的關鍵又在於力求民安,民眾安居樂業,便是問題的核心所在。為此,政府力求穩定發展經濟。農業漸漸恢復並有所發展,糧食布帛日豐,政府取之有度,藏富於民。手工業生產發展更快,其中冶鐵、煮鹽、鑄錢三項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大行業,並成為諸侯、豪紳和富商等地方封建勢力據以同中央對抗的經濟手段。朝廷採用賈誼、桑弘羊等製訂的策略,推行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綜合運用的一整套強有力措施,經過多次的激烈鬥爭,終於把三大項的權益收歸中央,使國庫充裕而又不增加民眾負擔。 《鹽鐵論》中桑弘羊與文學賢良的爭論,就反映了這種情況。昭帝以後,繼續推行節用愛民政策,保持輕徭薄賦,三十稅一,大力扶植農業,使民眾豐衣足食,社會安寧。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為貨幣穩定提供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第三,對匈奴戰爭勝利結束,形成“漠南無王庭”,也就是把匈奴的主力趕跑了,再無力南犯,從而大量減輕朝廷軍費負擔。財政負擔輕了,而數十萬身強力壯的兵卒投入生產,又增加了社會財富,也增加了財政收入,對穩定貨幣大有好處。 第四,在貨幣發行流通方面也推行了許多有效措施,完成了貨幣鑄造發行權的中央集中統一,貨幣政策以堅持穩定為中心,不斷完善按此要求實施的貨幣制度措施,特別是始終保持五銖錢的貨幣質量和幣值穩定,使民眾信任五銖錢。終西漢之世,五銖錢的形制和質量不斷改進提高,很少削弱。西漢貨幣穩定的經驗,對後世很有借鑒意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