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

第13章 第四章日常生活中的禮儀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 朱筱新 1080 2018-03-20
古人無論在社會交往,還是家庭生活中,都十分注重言談舉止的文明。所謂“禮貌”,就是對人要恭敬有禮。貌是指相貌、樣子,彬彬有禮的樣子才稱得上是“禮貌”。要做到禮貌,首先便是儀表禮貌,儀表是指一個人的容貌姿態。古人穿著衣裝講究“正”、“潔”,即冠正、衣潔。凡已行冠禮的男子,即成年男子,出門若不帶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視為無禮之貌。唐太宗曾提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此保持自己的禮貌。如是當眾免冠(摘去帽子),則用以表示請罪、謝罪。 其次便是禮節。古人極重視行禮,但行禮也有一個尺度,即在不同的場合中,面對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禮,以恰如其分地表達恭敬、謙遜之情,否則也會被視為無禮。在見面的禮節中,古時規定有各種用於交際的拜禮和揖禮。按《周禮·春官·大祝》記載,至遲在周代,已有了九種拜禮,“一曰稽〔ji機〕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ji機〕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九種都屬於跪拜禮,動作相對比較大。稽首是拜禮中最高的一等,使用的場合主要是官場,特別是臣下拜見帝王時,必行此禮。行稽首禮時,先拜後跪,然後雙手合抱按地,頭伏於手前觸地,停留片刻後起身。這種禮動作很大,但相對緩慢。頓首較稽首禮輕,多用於地位相等者之間,它也是跪地叩首,只是頭觸地時間更短,“至地則舉”,頓,即時間短暫。空首是君主對臣下的回禮,其動作與稽首、頓首差不多,但頭並不接觸地面,而是觸及手後便起身,所以叫空首。振動,雙手合擊拱手,身體向前彎曲,這種禮不用跪地,動作也不大,多用於非官場及途中相遇時。吉拜是用於祭祀等活動中的跪拜禮,動作與頓首相近。兇拜為先行跪拜,起身後再行拜禮,主要用於喪葬之儀。奇拜這種拜禮有兩種解釋:一是先彎曲一條腿,而使另一條腿的膝蓋著地,或是手持節、戟,身體依於節、戟之上行拜禮;二是將一稽首、一頓首、一拜,合在一起進行。褒拜,即再拜之意。肅拜,先跪地,但不俯身引首,只是手舉而下。

除這九種拜禮之外,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還行鞠躬禮,以曲身表示致敬。古代的揖禮不同於拱手禮,它是推手為禮。根據對象的不同,推手的位置是有區別的。 《周禮·秋官》雲:“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對本家親屬以外的人行揖禮時,推手的位置偏下;對有婚姻關係的異族人行揖禮時,推手的位置適中,平推;對同族本家人行揖禮時,推手的位置稍偏高。揖禮的動作比拜禮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範圍最廣,在人們相互交往時,多用揖禮致意。拱手禮也是兩手合抱,所以又稱為“抱拳”,但它只合手於胸前,沒有推手的動作。如果表示敬重之意,拱手時常附以躬身。如是一般性的行禮,則只抱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