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第31章 第五章清至民國時期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薛克翘 1510 2018-03-20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的國家,中國人飲茶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漢代。然而,中國茶向南亞輸出的歷史似乎並不像絲綢那樣悠久。學者們一般認為,飲茶的習俗,在13世紀以前,並未傳至亞洲西部。直到蒙古人征服了中亞和西亞的廣大地區以後,那些地區的人民才逐漸形成了飲茶習俗。印度人把茶稱為chai,這和中亞突厥人、波斯人,歐洲葡萄牙人、希臘人、俄國人一樣,是茶字的譯音。這是中國北方的發音。說明這些人的飲茶習俗是從北方陸路傳過去的。而英文中的茶叫做tea,德文中的茶叫做Thee,都是藉用了中國南方的閩粵音。 唐代,中國內地的茶葉已經傳入西藏。據李肇《國史補》:“常魯公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說明唐代藏王已非常熟悉內地的茶葉並擁有許多品種。西藏飲茶的習俗大約就是由此興起。其時西藏與南亞若干國家和地區關係密切,茶葉完全可以經西藏道傳入南亞。四川、雲南自古有茶,茶葉也可能經滇緬道傳入南亞。另外,古代有許多印度僧人來華,中國寺院中大量飲茶,他們必然受到影響。唐代,還有皇帝賜茶葉給印度僧人的例子(《宋高僧傳》卷二《智慧傳》)。從這些情況可知,印度人可能很早就知道中國茶葉,也有不少人飲用過茶葉。

蒙古人喜歡飲茶,但元代時的文獻並沒有提到印度人飲茶的事。 明代初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鞏珍等人的書中並未記載印度人飲茶的習俗,相反倒記載了一些其他飲料,如牛乳、薔薇露、蜜水及各種酒類等。他們觀察南亞民族飲食習俗甚細,如有飲茶習俗必不至於疏漏。 《瀛涯勝覽》“榜葛剌國”條甚至提到“市賣無茶”,《西洋番國志》亦云其國“土俗無茶”,這說明當時印度民間並未形成飲茶習俗。 明代晚期,荷蘭人、英國人都從中國船運茶葉到西方,中間經印度轉運。印度或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飲茶之風大盛,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同中國進行茶葉貿易上展開競爭。據丁韙良《中西聞見錄選編·印度種植茶葉》:“英國採買內地茶葉,已有二百餘年,頻歲加多,屆今增至十餘千萬磅,運往英京。英人早思於屬國擇選土地,宜於藝茶者種之,以省費而利國。嗣遣人購覓茶種,於印度崑崙山相近處試種,更僱中國善於採取與燒煉者,教土人以採燒之法。試行以來,著有成效,所收茶品,頗不遜於中華。於同治二年,種茶已有一百萬磅。至同治十一年,迭增至二千萬磅之多,將來獲利自不可量雲。”由這段文字可知,在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之前,就由英國人將中國茶種和種茶、製茶技術傳至印度。又據黃遵憲編《日本國志》卷三八:“印度種茶起於泰西一千八百三十四年,至今五十餘年矣。先是,侯爵某上書政府,首倡其議,英國從其言,遂選英人及印度人十三名為委員。阿朔昔州舊有茶樹,當印度未入英國版圖時,於千八百二十四年緬甸之役,砲船長官巡察其地,並攜茶種歸告政府。及是,所遣委員遂於阿朔昔州先建數所苗園,並開小制場。至三十七年,漸通製造焙煉諸法,又遣員往中國福建廈門購種種之,漸及東北諸州。其後,政府決議以移植中國種為便,又往安徽、杭州、寧波、福建武夷山購覓良種,植於西北諸州。爾後考論工拙,爭以金牌為賭物,植物家又考究樹質佳否,土宜如何,一一論究中國焙煉之法,政府並譯其書佈告於眾。凡種茶之地,雖在絕域深山,政府皆開通道路以便運輸。人民亦爭自奮發,益求良法,佐以機器。至千八百六十九年,印度茶之名競噪於世。”由此可知,印度阿薩姆地區早在1824年以前即已有茶樹,而英國人正式將中國茶種引進印度是在1834年,1837年以後又進行大規模引進,遂使茶園遍布印度東北、西北各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