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第29章 第五節鄭和寶船開到印度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薛克翘 1454 2018-03-20
明代,中國的航海事業又進一步發展,以至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加強了中國與印度的交往。 《明史》卷三○四《鄭和傳》記載了這七次下西洋的時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蹟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 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 ”這是第一次,時在1405—1407年。以下六次分別在1408年、1411年、1415年、1421年、1424年和1430年。鄭和七下西洋,所歷30餘國,其中包括印度的若干地區。

曾隨鄭和下西洋的費信、馬歡、鞏珍三人回國後分別寫出《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三部書。書中詳細記載了下西洋時所歷各國的情況,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與鄭和同時,侯顯也曾多次奉命出使印度諸國。他主要是從陸路前往,但也有從海路前往的記錄。據《明史》卷三○四《侯顯傳》記載:“(永樂)十三年七月,帝欲通榜葛剌諸國,復命顯率舟師以行,其國即東印度之地,去中國絕遠。其王賽佛丁遣使貢麒麟及諸方物。”《瀛涯勝覽》、《明史》卷三二六《外國傳七》所記略同。據《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和《明史》等書,明代與中國(大多通過海路,少數通過陸路)發生聯繫的南亞國家或地區有:尼八剌國(尼泊爾)、底里(德里)、沼納樸兒(今印度北方邦江普爾)、榜葛剌(孟加拉國及印度西孟加拉邦)、阿難功德國(在今南印度卡納塔克邦)、柯枝(今南印度西海岸之柯欽)、小葛蘭(今南印度西海岸之奎隆)、大葛蘭(今奎隆或其以南地區)、加異勒(在南印度東海岸)、甘把裡(印度泰米爾納杜邦的科因巴托爾)、西洋瑣裡、瑣裡(均在印度西南海岸)、古里、翠蘭山(今尼科巴群島)、按篤蠻(安達曼群島)等。

下面重點談談《瀛涯勝覽》和作者馬歡。馬歡,浙江人,伊斯蘭教信徒,懂阿拉伯語,在鄭和的船隊裡擔任翻譯。由於語言上的關係,他對於印度的情況要比其他人了解得更多更詳細。因此,他的《瀛涯勝覽》在記錄印度各地情況方面就比另外兩部書更詳細一些,文字也更多。其中,他記錄柯枝國和古里國的文字,都相當於《星槎勝覽》同一條目的六七倍。這樣翔實的記載,為人們研究當時印度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人們研究中印關係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例如,在“柯枝國”條,先記錄了它的地理位置,然後記錄其服飾、民居、國中五等人的地位和職業、國王的信仰、修道人的行止、氣候、特產、度量衡、貨幣、與中國的貿易、貨幣兌換、婚喪之禮、農牧產品等。在“古里國”條,除了有以上這些基本內容外,還記載了永樂五年鄭和在這裡立碑的史實和碑文內容。此外還有關於當地飲食、樂器、法律的記錄,內容豐富而生動。

明代的後期,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商品貿易上,而在貿易中起主導作用的則是歐洲殖民者,因為當時的中國和印度都顯出落伍的跡象,而西方列強則紛紛東來,控制了南洋的海上交通。 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立足,並以此為據點進行其歐洲——南亞——東亞的貿易。 1571年,西班牙人佔領馬尼拉,開始其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這一貿易也多少與印度有些關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從17世紀初便開始尋求同中國貿易。 1622年,荷蘭人進攻澳門失敗,轉而佔據澎湖島。 1624年,他們又被擊敗,轉而佔領台灣南部。他們邊貿易邊從事劫掠活動,在歐洲、南亞、中國間牟取暴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