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第26章 第二節中國人在印度建塔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薛克翘 1282 2018-03-20
宋代,有自海路來華的印度僧人,如《宋史·外國傳六》曰:“至道二年八月,有天竺僧隨舶至海岸。”至道二年是公元996年。當時南天竺的使者和僧人來華一般都取水路。 《佛祖統紀》卷四四記: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南海注輦國遣使來貢,進天竺梵經。其使言四十年以來,海無風濤,意中國有聖人出世”。注輦國即南印度的朱羅(梵文作Cola),玄奘《大唐西域記》作珠利耶(Colya),本為一古國,宋初發展成南印度的一個強大國家。 《宋史·外國傳五》記大中祥符八年事甚詳,且有其國王羅茶羅乍所上表文,從表文可知,南印度人得知宋朝消息,也是由海路商人傳遞的。這三條材料都說明,北宋時期,中印間的海上交通是很發達的,而且來往也很多,最多的是商業往來,同時也有僧人和政府使者在活動。除此以外,《宋史·外國傳》還記載了南印度和北印度多次派使者來華的事件。使者們往往都帶有“進貢”的禮物。這些禮物都是印度的特產,如珍珠、象牙、藥物和香料等。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使者可能是商人冒充的,其禮物不過是貿易用的貨物。他們到中國來,把這些禮物送給中國朝廷,同時也得到皇帝的“賞賜”,這就等於進行了一次貿易活動。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卷上說:“雍熙間,有僧羅護哪航海而至,自言天竺國人。番商以其胡僧,競持金繒珍寶以施,僧一不有,買隙地建佛剎於泉之城南,今寶林院是也。”這一記載告訴我們,在984—987年間,有印度和尚來華,受到人們的優待。他得到商人們的慷慨布施,有足夠的財力建立寺院。其地點在泉州。這說明,泉州在北宋時代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港口,那裡聚集了許多外國商人,其中自然少不了印度商人。那裡還有印度來的僧人在建寺傳播佛教。可見,它既是商業中心,又是宗教活動的中心。當然也就成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和橋頭堡。 宋時,在南印度西海岸南端,有一個叫故臨(Kaulam,今作Quilon,奎隆)的地方,也與中國有密切的海上交通。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記載說:“故臨國與大食相邇。廣舶四十日到藍裡住冬,次年再發舶,約一月始達。”“中國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而往。”由此可知,當時的南印度還是中國商人與阿拉伯諸國貿易的中間站。另外,《諸蕃志》所記南毗國(印度西南沿海一帶)、細蘭國(即錫蘭,今斯里蘭卡)、晏陀蠻國(安達曼群島)等地,似亦與中國有貿易往來或誤航而至者。

總之,由於宋時西北地區經常為西夏等民族控制,雖然也有人從那邊過來,但交通困難,於是,宋人只好通過海上與印度人打交道。宋時沿海有廣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大港,外商雲集。而這一時期去印度的中國商人也數量可觀。 與印度僧人在泉州建寺相對應的是,中國商人在印度建塔。 據元人汪大淵《島夷志略·土塔》記載,當時南印度有一座中國人建的土磚塔,“高數丈”。塔上還有漢字“咸淳三年八月畢工”。咸淳三年是公元1267年,已經到了南宋末期。這說明,一直到南宋晚期,中國到印度去的商人仍然不少。中國人之所以在那裡建塔,很可能是出於禮佛的需要,是商人們祈求佛的保佑。宋朝人所建的塔“高數丈”,這說明,此塔是中國式的,是宋人把中國的建塔風格和建築技藝帶到了印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