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第25章 第四章宋元明時代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薛克翘 1086 2018-03-20
晚唐和五代的一個半世紀裡,印度僧人來華較少,但不能說沒有。到北宋早期,據《佛祖統紀》的記載,從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到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80餘年時間裡,又有一批印度僧人來華譯經傳道。 這一時期,中國漢地僧人赴西天取經的運動也出現了迴光返照現象。據《佛祖統紀》卷四三,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宋太祖曾下詔募集往西天求法的人,應詔者157人。於是,政府就組織這些人到印度去。這種由皇帝倡議、官方組織的龐大求法團,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同時也是最後一次。但《宋史·外國傳六》“天竺國”條的記載與此不同:“乾德三年,滄州僧道圓自西域還……太祖召問所歷風俗山川道裡,一一能記。四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詣闕上言,願至西域求佛書,許之。”這裡說的是先有道圓去西天取經並成功返回,這件事再一次激發了僧人們的求法熱情,於是產生了僧人們自發的行動,經皇帝許可,才得以成行。范成大《吳船錄》則寫道:“繼業三藏姓王氏,耀州人,隸東京天壽院。乾德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貝多葉書。業預遣中。”其中年份與人數都同前二書所記有異,但“詔”和“遣”字則證明,《佛祖統紀》的記載是可靠的。

《吳船錄》將繼業在西域的行程記錄下來,使後人得知當年那個龐大僧團中某些人的活動路線。繼業於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回國,還有人回來得更晚。但不管怎樣,宋代的這次大規模求法行動基本上是成功了。宋代求法運動中還有一情況值得注意,即有二次乃至三次前往西天者,如《佛祖統紀》卷四三所記的法遇、卷四五所記的懷問。這說明當時的交通比較便利。但是,由於11世紀時穆斯林已進入印度,印度佛教已瀕於滅絕,所以到宋仁宗時代(公元1023—1063年),中國漢地僧人到印度去取經的事便停止了。 這裡必須說明,中國漢地僧人的求法運動雖然停止,但在中國的西藏地區,求法活動仍在繼續。還必須說明,漢地求法運動雖然結束,但中印文化交流並沒有中斷,中印海上的交通和貿易還在進行。

宋代以來,由於中國的佛教仍然在發展,佛教的一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表現在思想界,便是宋明理學思潮興起和演進過程中對佛教思想的吸收和融合。表現在民間,便是民眾信仰習俗、歲時節日、婚喪嫁娶等各方面都有佛教的深深烙印。表現在文學上,便是宋代誌怪和傳奇小說、元明雜劇、宋元話本、明代白話小說對佛教倫理道德觀的融會貫通,以及對求法運動的懷念與演義。表現在藝術上,便是對原有石窟寺的繼續開鑿、繪畫中繼續保留大量的佛教題材。佛教,再也不是印度的佛教,而是中國的佛教,中國的佛教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些,追根溯源,都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結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