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

第13章 第六節中國陶瓷文化的向西流播

海上交通的巨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由於宋代經濟、文化繼大唐一脈,並有長足的進步,在當時的世界上繼續處於領先地位,因而吸引了西方各國人民的目光。穆斯林世界對中華文化甚為仰慕,評價是極高的。 10至11世紀的穆斯林學者薩阿利比說: 阿拉伯人習慣於把一切精美的或製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產地為何地,都稱為“中國的”。直到今天,馳名的一些形制的盤碟仍然被叫作“中國”。在製作珍品異物方面,今天和過去一樣,中國以心靈手巧、技藝精湛著稱……他們在塑像方面有罕見的技巧,在雕琢形象和繪畫方面有卓越的才能,以至於他們之中有一位藝術家在畫人物時筆下如此生動,欠缺的只是人物的靈魂。這位畫家並不因此而滿足,他還要把人物畫得呈現笑貌。而且他還不到此為止,他要把嘲弄的笑容和困惑的笑容區分開來,把莞爾而笑和驚異神態區分開來,把歡笑和冷笑區分開來。就這樣,他做到了畫中有畫,畫上添畫。

這些評介,雖不乏溢美之處,卻反映了阿拉伯世界吸收中華文明營養的渴求之情。 從中華文明向外傳播方面看,如果說漢唐以來絲織品的輸出和絲綢文化的外流,曾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佔居主要地位,那麼宋代以後,這種情況被陶瓷品的輸出以及陶瓷文化的遠播所逐漸取代。學者們常常把海上絲綢之路稱為絲瓷之路。 宋代華瓷的產量之大、品種之多、花色之繁、質量之優,均獨步世界,加以適合海上巨舶運輸,因而遠銷西方。據《萍洲可談》記載,12世紀時,陶瓷已成為遠洋出航的商船的理想壓艙物。 “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此時,因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宋代南方各省陶瓷業有了很大發展,已逐漸超過北方,大大促進了海上經南海、印度洋的外銷。南方各產地更因原料的優質,製造的瓷器細潔光澤,具有半透明度、觀感白度和較高的強度和硬度。南宋時杭州有官窯;景德鎮有定窯、均窯的仿製;越州、龍泉過窯的青瓷;吉州窯的黑釉和釉下彩繪瓷;廣州西村窯的青白彩,均各擅勝場。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白瓷,尤其遐邇聞名,暢銷海外。

中世紀的亞、非、歐廣大地區的人民都十分喜愛中國瓷器。各國的統治者在宮廷中收藏精美的中國瓷器;普通百姓則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中國瓷器;詩人和作家們更在自己的作品中讚美中國瓷器。薩阿利比(公元961—1038年)還讚美中國瓷器說:“他們還有精美的、透明的瓷器。用來烹飪的瓷器有時用來燒煮,有時用來烹炸,有時用來上菜。瓷器中最上品的器皿色澤杏黃瑩潤,其次是乳白色的同等器皿。”近代以來在阿拉伯地區的考古發掘表明,大量華瓷碎片屬於宋代。例如,在伊拉克巴格達以北的古代宮殿等遺址,發現了許多晚唐到宋代的白瓷和青瓷片,在古城泰西封遺址則發現了南宋龍泉窯青瓷缽碎片;在敘利亞的哈瑪遺址,發現了宋代德化窯白瓷片和南宋官窯生產的牡丹浮紋青瓷缽碎片;在黎巴嫩的貝卡谷地,發現了宋代龍泉窯蓮花瓣花紋的青瓷碗碎片,等等。從唐代開始,中國瓷器還遠銷北非的埃及。華瓷從海路運到紅海各港口上岸,然後集中到埃及南郊的富斯塔特,再從這裡轉運到亞歷山大港、摩洛哥及馬格里布(除埃及外的北非地中海沿岸諸國)。據本世紀初有關富斯塔特考古發掘的結果,在發掘出的數十萬陶瓷殘片中,已辨明的中國陶瓷有22000片。其中年代最早的屬於唐代,有著名的唐三彩、邢州的白瓷、越州的窯瓷;從唐末到五代,有越州的窯瓷和黃褐釉瓷等,有的瓷缽內面帶有漂亮的篦雕花紋,偶爾還有少量的鏤花,上著雅緻的橄欖綠色釉;至於宋瓷,更是所在多有,大部分屬於龍泉窯出產。

絲綢古道上的各國人民不僅喜愛中國瓷器,而且有條件的還紛紛仿製華瓷。 13世紀時,波斯人仿製宋瓷碗,上面畫有鳳凰圖案。埃及的能工巧匠們仿製中國瓷器,從法蒂瑪王朝就開始了。一位名叫賽義德的工匠仿造宋瓷成功,並教授了眾多的徒弟。最初仿製青瓷,後來又彷制青花瓷。瓷器的形狀、花紋都模仿中國,僅瓷胎使用埃及當地陶土。據11世紀中葉到過埃及的伊朗宣教師納綏爾·胡斯羅說,當時,仿製品已達到很高水平,它們“十分美妙和透明,以致一個人能透過瓷器看見自己的手”。注重時尚的埃及工匠們,還隨著舶來的華瓷品種的變異而不斷更新自己的仿製品。當9至10世紀輸入三彩陶瓷時,就模仿三彩陶瓷生產出多彩紋陶瓷;當輸入白瓷時,便仿製了白釉陶瓷。到了11世紀以後,就逐漸仿製青瓷、青白瓷,還有青花瓷複製品。埃及瓷器製造數量極為巨大。在富斯塔特發現的數十萬片陶瓷殘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產品,而這些當地產品當中,又有70%到80%是華瓷的仿製品。以埃及為基地,華瓷和陶瓷技術又向歐洲流傳,一路經馬格里布傳入西班牙,另一路經西西里傳入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各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