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

第4章 第二節漢代的絲綢之路

在漢代,西出玉門關、陽關以後,通往西域有兩條路線,稱作南、北二道。北道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西)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過危須(今和碩)、焉耆〔qi奇〕、烏壘(今輪台東)、龜茲〔qiuci秋詞,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尉頭(今阿合奇)、疏勒(今喀什)等地,越過蔥嶺,到達大宛。向西北行,可達康居、奄蔡;往西南則經大月氏、安息,可達犁靬。南道是沿崑崙山北麓西行,經過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拘彌(今於田東)、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等地,越過蔥嶺,向西到大月氏、安息、條支、犁靬,向南可通身毒。 從長安開始的這條向西綿延伸展的古代陸路交通線,成為聯結東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動脈。這條大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沿著這條大道,我國大量獨步世界的絲織品源源不絕地運往中亞、西亞以及更遙遠的西方。漢代的生產技術,如鑄鐵、冶煉、鑿井和建築技術等也隨之西傳。西方的物產,如良馬、駱駝、毛織氈毯、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芝麻)、胡瓜(黃瓜)等,以及西域的音樂、舞蹈也接踵東來,豐富了我國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漢朝使節到安息時,安息王派大將率領兩萬人馬出迎數千里,並派使臣隨漢使到長安,獻給漢武帝大鳥卵和“犁靬善眩人”(《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這裡的“犁靬善眩人”,指的是埃及、敘利亞一帶的魔術師。隨著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遠在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現在也可以輾轉來到中國了。

為了使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漢武帝在奪回河西走廊之後,先後在那裡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在敦煌西北設立玉門關,西南設立陽關,在輪台、渠犁一帶實行軍事屯田,設使者校尉管理,為來往於西域通路上的使者們提供食宿和飲水。漢宣帝在位(公元前73—前49年)時,漢朝取得了與匈奴多次爭奪的車師,在西域各地修築了和城壘,並正式在西域設立都護,任命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都護府設在烏壘城。 雄心勃勃的漢武帝,除了開通中西陸路交通之外,還曾試圖開闢海上通路。他平定南方以後,在今天廣東瀕於南海一帶設置了儋耳、珠崖、南海等郡,並派遣譯長(是屬於黃門的中官)帶領招募來的人員從雷州半島出發,探查海上向南方和西方的通道。這些漢帝國的海上探險隊和商隊,從雷州半島揚帆,經五個月到達都元國;再行四個月,到邑盧沒國;又行20多天,抵達諶離國。從那裡步行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譯長出海時,攜帶黃金、絲織品等,從那些國家換回明珠和其他珍奇異物。黃支南面的已程不國,則是這些漢代海上使者所知的最遠一站了(《漢書·地理志》)。根據歷史學家們的考證,漢代使臣的航線,大致是經今天越南、柬埔寨、泰國,進入暹羅灣,在緬甸靠岸登陸,走一段陸路以後,再乘船沿江而下,進入孟加拉灣;又向西行至印度次大陸東岸,最後到達斯里蘭卡,由那裡回航。不過,限於當時我國的航海技術與知識,儘管秦漢時期廣州造船工場已能建造寬6—8米、長30米、載重50—60噸的木船,可以遠洋行駛,但到達遙遠的印度科羅曼得海岸,則在許多情形下要由東南亞地區各地的商船轉送。由此可見,早在西漢時期,從我國廣東向外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延伸到遙遠的印度洋孟加拉灣。

西漢末年,王莽當政時期,中國發生大亂,同西域各國聯繫中斷。匈奴又逐漸控制了這一地區。東漢王朝建立後,西域的莎車、鄯善、焉耆、車師前王等18國一再要求東漢派都護到西域。但因東漢初建,百廢待興,無暇顧及。公元48年,南匈奴歸附,北匈奴卻仍然控制著西域,遮斷著中西交通大道。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