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商業

第26章 第九章傳統文化與商人精神——值得珍視的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古代商業 吴慧 1458 2018-03-20
在商人精神中首先應突出的一條是愛國,這是大節問題,是商人安身立命的第一要義。中國古代商德實以愛國主義為前提。 “愛國”在傳統的道德觀中涉及“忠”、“節”二字,在古代,君主是國家的代表者,愛國與忠君往往融合在一起。忠就體現在有沒有成仁取義的凜然大節上面。只要忠非愚忠,君非甚暗者,為國家民族的利益作出奉獻,而不惜犧牲一己的利益,這是一種令人景仰的高尚美德。 許多商人都具有傳統的愛國美德。春秋時那位矯稱君命犒師、智退來襲秦軍的鄭國商人弦高,樹立了愛國商人的歷史形象,堪稱後世經商者的楷模。而活躍於明清時代的商人於此更有不俗的表現。 首先他們在開國之初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費了心出了力。如明初東自遼薊,西至甘肅,修築長城,駐軍二三十萬,需要藉助商人輸納糧草等軍用物資以補充軍屯和稅糧的不足,食鹽的開中法——商人納糧於邊鎮,給以鹽引,在內地支鹽行銷即由此而設。山西、陝西商人積極參加開中,並實行“商屯”(就地屯田,產糧輸邊),對保障軍需、開發邊疆,提高新建的明王朝的國防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春親征蒙古族準噶爾部叛國首領噶爾丹,道遠運糧,困難重重。山西介休商人范氏兄弟,力任挽輸,以家財運餉,轉輾沙漠萬里,不勞官吏,不擾閭閻,剋期必至,省國費以億計(隻及官運前值三分之一)。幾次運糧中范氏兄弟並未由此發財,反而倒貼不少。運糧西征也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范氏的忠君與愛國是一致的。

商人的愛國行動還表現在保衛國土反侵略禦外侮的鬥爭中。明代倭寇入侵東南,生靈塗炭,許多商人(以徽商為多)憤然奮起,盡力參加抗倭活動。他們捐巨資、募勇士、修城郭、守危堞,“以佐軍興,為士民先”,承擔了保衛地方安全的重任。其為國分憂的美德也足以流芳後世。 敬業,落實到商業,應該是商人精神的第二條內容。 “敬業樂群”語出《禮記·學記》,意思是專心學業、樂於與同學相切磋。敬業一詞借用為重視並黽勉從事自己所分擔的職業,對商人來說,其職業、本職工作就是商業。封建社會末期重商思想的昂揚,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增添了一項積極的合乎時宜的新內容,對商人來說,重商思想正是他們敬業思想的來源,使他們樂於並敏於投身到商業這個行業,而不再妄自菲薄。

於文化、思想上的影響之外,敬業思想的加強還有經濟上的原因。如在山西,由於“土狹人滿,田不足耕”,經商就成了安排剩餘勞動力、解決生計民食的出路。隨著重商立業觀念和尊重商人風尚的形成,山西這個地方就有意識地培育了一支由優秀人才組成的晉商隊伍。 “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才以下方使之讀書。”(雍正時山西巡撫劉于義在奏摺中語)就在這種環境下,山西商人養成了特別突出的敬業思想,他們從商不僅僅為了謀生、牟利,而且真正把商業當做一項有意義的事業來幹。山西商人,“每挾資走四方”,有的人“西至洮隴,逾張掖、敦煌,窮玉塞、歷金城,已而轉入巴蜀,沿長江下吳越,又涉汾晉,踐涇原,邁九河,翱翔長蘆之城”。有的人更把勢力伸展到日本。經營項目繁多,貿易規模巨大。萬里行賈,習以為常,雖遠往他鄉,不以身家為念。這種“貿遷四方”的敬業精神可說是山西商幫的商人精神的主要表現之一。

在南方,徽商形成於“百貨皆仰給於外”的皖南山區,地少人多的問題同樣也迫使徽人走上出外經商的道路。晉徽兩幫起家相仿,都大搞長途販運活動,都於此高度發揮了他們的敬業崇商精神。敬業精神,對事業執著的追求,表現出驚人的頑強毅力,而不是渾水摸魚,投機取利,把從商當作大撈一把的捷徑,這樣的商人,才是真正的有作為的商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