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園林

第7章 第二節理水——古代園林的命脈

中國古代園林 耿刘同 3164 2018-03-20
中國古代園林中的水,大到浩淼無邊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細流,都是造園家所不肯放過的水景塑造對象。沒有水的園林幾乎沒有,有了園林的構築,自然界各種形態的水,也被納入到園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這稱之為理水。水在園林藝術中的運用,又一次體現園林是人化的自然這一評價。 古代園林中,最通常出現的水景是水池,水池的名稱很多,有稱之為金魚池的,有稱之為湖的,有稱之為沼的。凡是有水池出現的園,不是以它為全園的中心,便是作為園內一個景區的中心,而且往往與假山相配合,構成山水園的基本格局,這是造園的最基本的結構條件。 水必須有源,水入園處的處理要自然,下游也要有所交待。出園處的處理和入水口一樣重要,這樣,園池中的水才能活,才能靜中有動,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即使一潭死水,也能產生活的感覺。土和石都是構成真山的材料,由於人工的採集、堆疊,就成了假山。水是構成江河湖海、激流飛瀑的元素,經人為的治理變化,就成了園林中的水景,要說它們是假湖、假溪、假瀑布,也不是沒有根據的。這和現代通用的人工湖、人造瀑布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古代園林中水的形態有更多的講究與追求。

和假山不一樣,水池的形狀,不是由水形成的,而是堆疊土岸和石岸勾畫、約束出來的,園林中水池的平面,幾乎都是不規則的,有的只在臨水主要廳堂的前方,砌成整齊的方形泊岸,實際是廳堂的露台伸到了水邊,這種不規則的平面,要表現出自然界的各種水邊的野趣,有突入水中的,有凹進岸邊的。用土堆築不能表現的,就用石來點砌,由沿岸的山石與池畔的假山疊成一氣的,就稱為池山。 《園冶》中說:“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也。”把這種山與水互相依存、互相映照的池山排為園林中數第一的景緻,主要是指的水。水是園中必備的景物,有時,因為有水才有園。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是因為北京西北郊的泉流匯聚,形成北方少有的“西湖景”水鄉情致,才在這裡選址造園的。造園的第一步,就是展拓水面成昆明湖。所以乾隆皇帝有一番話說:挖湖是為了治水,有了湖山的勝景,會沒有亭台的點綴嗎?這是造園先理水的典型事例。古代園林中,有一類水景園,其實,現存的絕大多數的古代園林,都可以歸納到這一類型之中,只有少數園林是缺水、少水的。有人說,紫禁城內的乾隆花園就看不到水,事實也是如此,一無池,二無沼,但它在裡面建有一個禊〔xi細〕賞亭,亭內地面鋪石,鑿出一個盤曲的石槽,稱為流杯渠,這是模仿蘭亭修禊的故事。石槽上方有一貯水的缸與石槽通連,石槽一經放水,便可以浮著小酒杯流動。這裡的水,可以說是園內的唯一可見的水。同時,這個以疊山取勝的園子,還疊出一些澗谷、飛橋,雖不見水,也把水隱喻了出來,是一種以虛代實的手法。這種手法在許多園中被運用著。

另一個少水的園子是蘇州的滄浪亭,園內的水池與整個園子相比,是太小了些。但滄浪亭園門臨水,從門前看,滄浪亭像在一個島上,必須通過石橋才能進入,園外的水,彌補了園內水的不足。其實,頤和園中的南湖島、嘉興南湖的煙雨樓,都是四面環水,島上無水,並沒有人提出這裡無水的問題。 皇家園林的總體佈局,存在一個一水三山、祈求長生不死的模式。這一水三山中的一水,是指海而言。所以圓明園中最大的水面稱為福海,海中的島上建有蓬島瑤台一景,蓬島就是指海上三山之一的蓬萊。頤和園、北海以及古代曾經皇家營構過的水域,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都有這樣的寓意,這都是園林中的大水面的處理。這些水面都需要有豐足的水源,並為了保持湖水的潔淨、充足,需要有蓄水、供水、防淤、排澇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相配套。所以,在園林的理水過程中,需要有高深的工程技術知識。像昆明湖這樣一個3300多畝,既有觀賞功能又有蓄水作用的水域,原來在它的西部還有高水湖和養水湖用來實現沉澱和供水的作用,以保證昆明湖的澄清和一定的觀賞水位。湖的出水口也考慮得很周到,環湖還另有可以節制調控的八個出水口,用於排澇和灌溉周圍的農田,其中有一個出水口專門通往圓明園中的福海等湖面。主出水口放在南端的繡漪橋下,瀉入長河,成為帝后乘船來園時的水路,也是城內三海等處用水的水源。這是一個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項目,至今,昆明湖還部分地擔負著上面提到過的一些功能。它更能使遊人沉醉於碧波蕩漾的優美景色之中,流連忘返。

在自然風景園林中的水系,是非常重要的水景保證。杭州西湖的水源,主要由溪流注入,然後導入運河和城河。而濟南的大明湖,依靠泉流匯聚,流入小青河,歸於渤海。玄武湖湖水來自鐘山北麓,幾經周折,分口注入長江。這些湖景的保持,全依賴於水系的保持,從古至今,它們都與國家河道工程關係密切,並且是城市建設的一個既是生活、生產需要,又是美化城市風貌的重要方面。 私家園林的水面較小,且都串聯在城市的河網之中,沒有河網可串的,靠地下水,鑿井人工灌注。這些園林的觀賞要求,主要是對水的要求。一是水位要求恰到好處,許多小園的岸邊疊石,需要在露出水面的一定高度看,才能欣賞到最佳景緻。二是要活,凡是死水,要用山石堆疊遮擋,做出一個假的活水源頭,或者出水的地方。在一些園林中,故意將臨水牆的根部,做出券洞,使水進到牆的另一邊或建築的基部,取得活水源頭的效果。三是要曲,水道要彎轉有度,不能一眼望到頭,這是水上障景的手法,另外還要用山石、建築、花木來掩映。四是要寬窄相間,空間上要產生變化。五是要分出景區,一區一水,一水一區,區區有水。園林中水的得景,不只是池景,還另有一些常用的手法。

瀑布是水景,山石洞口的瀑布,模擬水簾洞。落差不大的湍流,模擬山泉的川流不息。山石中淌過的小溪,又酷似幽谷中的涓涓細流。出現這些效果,一是要水,二是要石。水主要靠地形變化,將高水位的湖水引到地形低凹的地方成景。諧趣園中的玉琴峽,就是利用自然山石所形成的地形,引來昆明湖後湖的水,加以引導造景的。在沒有自然地形可用的情況下,可將建築屋面的雨水用天溝歸集到山石頂部預留的貯水坑洞中,下暴雨時,山石疊出的澗口就湧溢出漫流的水溜,成為瀑布,這是一種“坐雨觀泉”的趣味;不下雨時,山石所堆疊的峭壁澗壑,使人聯想到瀑布水景。這裡的疊石堆山,是模仿自然界的山澗。這種處理方法,技藝相當繁複,平緩的山泉堆疊,不但要激起水花,看到淌過的水溜,還要聽到水聲,潺潺淙淙,使人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憑著聲音尋去,才能看到,要走到近旁,還得繞過山石廊榭。要疊出這樣一景,須有一定的技法,選石很嚴格,有所謂送水石、劈水石、激水石等等名目。顧名思義,這有聲有色的水景,不是偶然得來的。宋徽宗趙佶在東京(開封)興造艮嶽,就有依真山貼巨石而成的“瀑布屏”一景,當時在山後用水櫃貯水、人工放水,很是壯觀。

古代園林中水的另一種形態是泉。濟南是泉城,賞泉、聽泉、品泉,都是園遊的內容。在風景名勝中,都要有泉這個景。蘭州的五泉山,五泉並陳,瀑布懸空,清流漫地,可聽可賞。無錫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杭州西湖有虎跑、玉泉、龍井三大名泉,都是可賞可品。第二泉邊上的竹爐山房,就是專門用來品評第二泉水的所在。 園林中的水,我們已從一池、一湖,說到了一杯。最後,還要說到大處去,即江南三大名樓所憑藉之水。黃鶴樓建在長江邊上,滕王閣建在贛江邊上,岳陽樓建在洞庭湖之畔,這幾座幾經毀建的名樓,與它們所憑藉俯瞰的江湖之水,組成了統一的景觀。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黃鶴樓下的長江煙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滕王閣下的贛江秋水。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是岳陽樓下洞庭湖的萬頃波濤。更有將大海攝入畫面的,這便是山東的蓬萊閣。

古代園林的水景運用,隨處都可見到。有一首描寫明代北京勺園的詩,其中兩句:“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這是說水的景觀效果。另一首著名南宋詩人陸游的詩《沈園》,其中兩句:“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這是園林水景所產生的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