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南洋華僑史話

第42章 第三節僑報僑刊

南洋華僑史話 巫乐华 1828 2018-03-20
在中國本土以外,由華僑創辦的中文報刊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在此以前,東南亞出版過幾份由外國傳教士辦的報刊,1807年在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最早出版的一份。這份月刊前後出版了六年,雖然也登載一些新聞及天文、地理等知識性的文章,但主要是有關宗教方面的內容,因為傳教士辦報的宗旨是傳播基督教教義。類似的報刊有《特選撮要每日記傳》(1923年巴達維亞創刊)。東南亞第一份由華僑創辦的中文報刊是《叻報》。 1881年《叻報》在新加坡出版。創辦人是薛有禮,他是第五代的華僑;主筆是聘自香港的葉季允,這位多才多藝、詩文俱佳的撰稿人,任職《叻報》前後達41年之久。 19世紀末在東南亞還陸續出版了《星報》、《天南日報》、《日新報》(新加坡)、《華洋新報》、《嶼報》(檳榔嶼)、《華報》(菲律賓)等七家報紙。由於人力、財力等原因,這些報紙大多曇花一現,只能維持短暫的幾年甚至幾個月。只有《叻報》是個例外,它堅持出版了51年,直到1931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才停刊。 《叻報》是當時東南亞最有影響的中文報刊。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前後,東南亞出版了很多報刊,它們的政治傾向鮮明,圍繞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派和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派之間的矛盾,形成不同的派別。 1904年由陳楚楠、張永福集資創辦的《圖南日報》是一份公開宣傳革命的報紙。它在清王朝和各種保守勢力的激烈攻擊下,辦得很有特色,從創刊時的每日30多份逐漸銷到2000多份,影響日益擴大。但由於財政上的困難,只堅持了兩年時間就停刊。新加坡在1905年出版的《南洋總匯報》和1907年出版的《中興日報》,前者守舊保皇,後者宣傳革命,針鋒相對。 1910年檳榔嶼出版了《光華日報》,它後來逐漸取代了《中興日報》,成為新馬地區革命派最主要的宣傳陣地。這一時期在印尼出版了《泗檳日報》、《華鐸報》、菲律賓有《警鐸新報》、緬甸有《光華日報》、泰國有《漢京日報》。

辛亥革命以後的30年,隨著清王朝被推翻,東南亞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華僑自身經濟力量的增強,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中文報業蓬勃發展。 在新加坡,除原有的《叻報》外,這時期創辦了七份報,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 《南洋商報》1923年由陳嘉庚創辦經營,從國內聘請文化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編報,內容豐富多采,是當時東南亞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 《星洲日報》創刊於1929年,是繼《南洋商報》之後的另一家影響較大的報紙,這家報紙的創辦人胡文虎還辦了《星中日報》、《星檳日報》等一系列“星”系報紙。這一時期在馬來亞,先後出現了30份報紙,其中只有《馬華日報》、《光華日報》、《現代日報》等六家堅持到1942年初日軍佔領前夕。

在印尼,最有影響的是《天聲日報》和《新報》。前者是印尼中國國民黨支部的機關報,1921年創刊;後者由華僑創辦,先出印尼文版,中文版到1921年才正式印行。 《新報》在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洪淵源的領導下,從中國聘請知識分子來主持筆政和管理,辦得有聲有色,是印尼所有中文報紙中銷路最廣、影響最大的報紙。菲律賓的《公理報》、《華僑商報》、《新閩日報》和泰國的《國民日報》、《華僑日報》、《華暹日報》、緬甸的《覺民日報》等算是各自地區影響較大的報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南亞為日本侵略者佔領,僑報絕大部分停刊。戰後,東南亞報業一度呈現相當繁榮的局面。在新馬地區,《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光華日報》等老報復刊,還出版了一些新報刊。在新問世的報刊中影響最大的是1946年11月創辦的《南僑日報》。陳嘉庚是該報創辦人,胡愈之、夏衍、洪絲絲等擔任過社長、主筆、社務委員會主任等職。在這個強大陣容的主持下,《南僑日報》堅持民主、反對獨裁,而且新聞性強,社論、時評、專稿水平均很高。它的姐妹刊《風下》(胡愈之主編)和《新婦女》(沈茲九主編)也辦得很出色。在雅加達,1945年由王紀元等人創辦的《生活報》,是新辦的報刊中辦得最好的,它和《新報》是印尼最有影響的兩家堅持民主、反對獨裁、擁護新中國的報紙。 1946年12月創辦的《人民報》(開始為旬刊),是仰光的第一大中文報。

從1881年《叻報》出版起,東南亞華僑報業在困難的環境中,歷盡艱辛才得以存在和發展起來。作為華僑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對華僑社會的團結、進步,對提高華僑的文化素養,對激發華僑的愛國之情和國際主義思想,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從輿論上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其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