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南洋華僑史話

第27章 第三節“奇才”辜鴻銘

南洋華僑史話 巫乐华 1062 2018-03-20
被稱為“奇才”的辜鴻銘(公元1856—1928年)也是林文慶、伍連德同時代的人。辜鴻銘,字湯生,生於馬來亞的檳榔嶼。辜家是當地的顯赫人家。他父親是一家英國橡膠園的司理,頗得園主布朗的信任,這個園主還認辜鴻銘為義子。 10歲時辜鴻銘隨義父回英國上學,他在歐洲啃了十幾年洋麵包,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獲文學、土木工程學位,精通英、德、法、日、意、拉丁、馬來、希臘等文字,還懂俄文,可謂博學多才。 1880年,24歲的辜鴻銘回到新加坡擔任公職。後來受到維新改良思潮的影響,他下功夫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化,以便把自己的所學獻給危難中的國家與同胞。 30歲那年,辜鴻銘回到祖國。經別人介紹,辜鴻銘擔任了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僚,而且一干就是20餘年。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專長,為張之洞出謀劃策,頗得器重。加上他精通多種外文,又熟悉西方事務,因此多次參與外事談判。他擔任過外務部員外郎,後又晉升為郎中、左丞。還擔任過黃浦江浚治局的督辦。 1910年,成為文科進士。當時與他同榜的文科進士嚴復,工科進士詹天佑,後來都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辛亥革命後,他應蔡元培校長的聘請,擔任北京大學歐洲文學史教授,專心一意從事教學與著作。他說,他一生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這倒是十分符合事實的。

辜鴻銘學貫中西,是一個有名的翻譯家。他譯的、《中庸》,譯文流暢自然,譯出了原文的風格,獲很高的評價。英文著作《春秋大義》,介紹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戰爭的出路》、《中國反對歐洲思潮的理由》都是一時稱誦之作。通過辜鴻銘的著作,西方人較好地了解了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他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上的功績是相當大的。在西方,他甚至有著比在中國更高的知名度。比如德國文化界就認為能代表東方文化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印度的泰戈爾,一個就是辜鴻銘。 在政治思想上,辜鴻銘因循守舊,狂熱鼓吹儒家思想,反對維新,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他還一直拖著辮子,並且自詡“菊殘猶有傲霜枝”,以當清朝的遺老為榮。但他是一個有廣博知識、對外部世界有廣泛了解和聯繫的人物,他在研究、比較了中西文化之後,堅持認為中國文化優秀於西方文化,中國祇是近代才落伍了,他在1921年曾對來訪的英國作家毛姆說:“你們憑什麼理由說你們比我們好呢?我們的思想不比你們深奧嗎?我們的文化不及你們的精巧,不及你們的繁複,不及你們的細微嗎?如,當你們穴居深處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已經是進化的人類了。”他這種可貴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想法,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