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老子與道家

第7章 第七節小結

老子與道家 李申 738 2018-03-20
老子是當時社會鬥爭中的失意者、受損害者。他的哲學是受損害者的哲學。所以那些不得志的人們,那些在社會生活中受了損害的人們,才常常用老子的哲學撫慰自己那備受創傷的心靈。他們告誡自己,要忍辱,不要爭競;要知足,不要追求。他們相信知足常樂,以換取一個苟且的平靜。因此,老子哲學又常常為那些有進取心的有為之士所不齒。 老子教人清靜無為、任其自然,也教人減少物質慾望,這樣的哲學不利於人們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鬥爭。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對於某些特定的人和事,又是一副抑制貪欲的良藥。中國古代,凡在大亂之後建立的新王朝都提倡老子哲學,它遏制了統治者的某些貪欲,保護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老子反對統治者的貪欲,認為百姓們造反是由於統治者的逼迫,因此有許多次農民起義也藉老子哲學來號召群眾,統治階級則常常用老子的忍辱、寡欲,要求百姓們安分守己。不同的人們,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著老子哲學的某一方面。軍事家們,把《老子》看作兵書,把其中的一些話看作是權謀和詭計;搞氣功的,又以為《老子》一書講的是功法,是養生之道。

對於我們來說,《老子》講的是道,道是事物運動的普遍規律,也是人們處事的普遍原則,所以可被用於行為的任何方面,而把任何一個方面說成《老子》的全部內涵都是錯誤的。 幾千年來,《老子》一書之所以能廣泛流傳,也是因為書中所說的道深刻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真實運動。老子看到了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立、運動和轉化,看到了人們行為的結果往往和行為的目的相反。這些認識,是正確的。誰注意這些規律,他的行動就少犯錯誤。老子哲學中的這些真理,經受了長期的考驗。直到現代,毛澤東同志還拿《老子》書中的“禍福相倚”作為辯證法的典型、範例。繼承老子的哲學遺產,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研究老子的主要任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