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21章 三、宋元時期主要著作概覽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2972 2018-03-20
從北宋開始,雕版印刷術的全面使用,使圖書種類和數量驟增,書籍的流傳比以前更為普及,大大促進了這一時代文化學術的繁榮和發展。它同時帶來了大批著作的問世。 兩宋時代理學的誕生,是對漢唐以來儒學的新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理學家很多,他們高舉從孟子以來歷代儒家所倡導的綱常名教,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 周敦頤(1017~1073)是宋代理學家中最早的一個。他的學說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關於無極、太極及陰陽五行的運轉、變化等,著作有《太極圖說》和《通書》兩種。 比周敦頤稍後的程顥和程頤兄弟,他們共同創立了一套比較完整有系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們的著作被後人合編為《二程全書》。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時大理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北宋理學家的成果,對儒家經典中的、《孟子》、《大學》、《中庸》都作了註解和闡述工作(後人輯為《四書集注》),以此來宣揚自己的學說和觀點,《四書集注》和他的《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等,是他哲學觀點的體現。他平時的談話被學生記錄下來,編成了《朱子語類》,是朱熹理學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四書集注》書影
與他們主張不同的有王安石、陸九淵和陳亮等。 作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1021~1086),為了推行改革,他不迷信儒學經典,大膽指斥孔孟儒學的空疏無用。在任宰相推行新法時,以變法實踐為根據,對《詩》、、《周禮》等重新加以解釋,親自主持編定《三經新義》並頒發全國學校,提出了著名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卹”的改革主張。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他的著作屢遭毀禁,散失很多,今存僅有《周官新義》輯本,《老子注》和《臨川先生文集》。

陸九淵(1139~1193)是南宋“心學”的創始人。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是他和朱熹之間的一場哲學爭論。鵝湖之會是南宋歷史學家呂祖謙邀朱熹和陸九淵兄弟等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哲學討論會,本意欲調解朱、陸之間學術上的分歧,不料辯論十天,最後竟不歡而散。實質上,朱、陸之間的哲學沒有本質上區別,只是在如何認識先驗的理的途徑上略為不同而已。他們一個是客觀唯心主義者(朱熹),另一個是主觀唯心主義者。陸九淵的語錄、雜著、書信由後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以南宋進步思想家陳亮(1143~1194)為代表的浙東學派,提倡“實事實功”,認為只有“有權時之志,除亂之功,則其所為雖不盡合義理,亦自不妨為一世英雄”。他批評了朱熹一派理學家面對金兵壓境,只會空喊“義理”、“性命”等。陳亮著作有《陳亮集》。

宋元的文學很發達。在散文方面,歐陽修繼唐代古文運動而成為宋代的主將,力革浮靡詭怪的文風;繼起的有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他們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一起,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有許多佳作,各有文集行世。宋代最傑出的詩人是陸游,也有許多名篇傳世。 宋代代表性的文學品種還有詞。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等都填詞。柳永則是北宋詞壇上最有影響的一個人。宋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婉約清新,把一些尋常習用的語言信手拈來,度入音律,煉句既很精巧又很平淡自然,表情達意能曲盡其妙。而辛棄疾是南宋中葉的一位愛國詩人,他的文才武略,他的豪放慷慨,使他的詞唱出了處在民族危難中的英雄人物奮發激越的情懷。

宋代出現了民間講演故事的說本,傳到現在的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五代史平話》等。話本的出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為明代以後章回小說開闢了道路。 元代雜劇是當時文學的主流,是在宋、金以來民間說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歌舞劇。元代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和劇本。關漢卿則是元代最傑出的劇作家,一生寫過六十多種雜劇,現存十八種,著名的有、《救風塵》、《望江亭》等。元代還有馬致遠和他的,王實甫和他的,紀君祥和他的《趙氏孤兒》等。在鐘嗣成《錄鬼簿》中著錄元雜劇四百五十八種,劇作家達七十九人;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中著錄五百三十五種。元雜劇的繁榮,標誌著中國戲劇藝術走向成熟。 宋代的史學繼承傳統也相當發達。其中以最為著名。

是北宋司馬光(1019~1086)所著的一部編年史著作。歷時十九年編寫而成。以帝王為中心,把歷史大事都記載在帝王在位的年月中,逐年逐月記下去,表現出治亂興亡的過程。記述了上起戰國,下及五代,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的巨著。其主要目的是供統治者藉鑑之用。書中以較多篇幅記述歷代的“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也蒐集歷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資料。不但因它材料豐富,為其後的歷史學家推崇;它所開創的編年史體例,也成為後來編年體史書的典範。 南宋初鄭樵(1104~1162)的《通志》和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有關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是“十通”中的兩種。 《通志》包括天文、地理、都邑、職官、選舉、刑法、食貨等“二十略”;《文獻通考》以田賦、錢幣、戶口、職役等“二十四考”,來敘述歷代製度的沿革,其敘事到南宋末年為止,是查考元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

專記一州一縣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的地方志書,到宋代已走向成熟,方志體例逐漸完善並趨於定型。據《中國古方志考》統計,宋代地方誌已達七百餘部,現僅存三十餘部。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范成大的《吳郡志》,羅願編的《新安志》,施宿編的《會稽志》等。宋代記全國區域的總志現存五部,其中有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像之的《輿地紀勝》等。 金石學是宋代史學的一個新園地,歐陽修的《集古錄》共十卷,是一部包括上起三代、下迄宋初的鐘鼎敦甬碑碣法帖款識的專著,開創了運用大量金石銘刻考辨史籍訛誤的先例,從而大大豐富了歷史文獻的內容。另外,趙明誠的《金石錄》,呂大臨的《博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等,有文有圖,對於考訂商、週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史籍是極好的資料。

宋元時期在科學技術領域裡也出現了一些重要著作。著名的《夢溪筆談》是我國宋代偉大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 所著,共二十六卷,還有《補筆談》二卷、《續筆談》一卷。該書分辯證、樂律、像數、人事、官政、機智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其中自然科學部分,是一部傑出的科技史,它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在工藝方面的貢獻,如畢昇的活字印刷術等。另外記述建築方面規則的有《營造法式》等。 元代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有王楨的《農書》,它總結了從《齊民要術》以來我國人民在農業生產上的成就。醫學方面有北宋末年所編的《政和經史證類本草》。宋初的《開寶本草》,仁宗時編的《嘉祐補注本草》等。

宋朝統一中國以後,宋代的學術活動也相當積極,北宋初年政府就編纂了《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三部各一千卷的大參考書。又編纂了五百卷的《太平廣記》。它們是宋初政府為提倡學術活動而編的“四大類書”。 宋代官府和寺院除大量刊刻佛藏外,真宗時還由道原編著了一部禪宗史——《景德傳燈錄》,對其後理學影響很大。它和其他“燈錄”後來被編入普濟的《五燈會元》中,成為研究佛教禪宗的重要文獻。道教經典也有不少,真宗時道士朱益謙、馮德之等校修秘閣道書,並以張君房為主持,編成《大宋天宮寶藏》,於宋徽宗時刊行,為道藏之祖。以後金、元刊印《道經》均以此為藍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