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22章 四、宋元的公私藏書與目錄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2030 2018-03-20
宋元時期對於藏書非常重視,公、私藏書的興盛,達到我國中世紀的高峰。 宋太祖建國之初,很注意收集圖書,宋初皇室有書萬餘卷,到開寶年中由於對五代十國圖書的徵集,使朝廷藏書增至八萬餘卷。另外,宋太祖還廣泛徵集民間藏書,充實官藏。 太平興國元年(976)宋太宗視察“史館”、“昭文館”、“集賢院”三館館址,見房屋簡陋,地方潮濕,僅可遮雨擋風,感到對藏書和學者使用均不利,於是決定建“崇文院”,集中收藏三館藏書。崇文院分六個書庫,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有經、史、子、集四庫。六庫書籍包括正、副本八萬卷。後太宗又下詔徵集圖書,公佈缺書目錄,收集公私新撰圖書和政府出版物充實崇文院館藏,至建成後十五年,太宗再到秘閣巡看,“觀群書整齊,喜形於色”。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王宮失火,殃及崇文院,藏書大多被毀。

《宋史·藝文志》記載,宋代的藏書,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有圖書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仁宗、英宗兩朝有圖書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四朝一千九百零六部,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卷。這些數字是獨立計算的,不是累加的。而靖康之難,書籍損失慘重,“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高宗建立南宋以後,經多方蒐集,雖達到四萬多卷,但仍隻及北宋最盛時的四分之三。寧宗時藏書又增至九千八百一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多卷。 宋政府除重視藏書外,還注意圖書的校讎和目錄的編輯。仁宗時由張觀等編四庫書,仿唐《開元四部錄》,修撰《崇文總目》,至慶曆年由王堯臣等編成,共六十六卷。將書分四部四十五卷,每類都寫有序,每部書則有提要,共著錄圖書三萬零六百多卷。原書已亡佚,現行五卷本《崇文總目》是輯自《永樂大典》等書。

南宋高宗時也積極組織人員整理圖書,編修書目。孝宗淳熙五年(1178)陳騤等人仿《崇文書目》編次《中興館閣書目》,凡七十卷,又序例一卷,共著錄圖書四萬四千多卷。寧宗時,書籍增多,秘書丞張攀等人編修《中興館閣續書目》,寧宗嘉定十三年書成,凡三十卷,著錄藏書一萬四千多卷。兩部書目合計近六萬餘卷,較北宋《崇文總目》所載數量還多。這兩部目錄後來亡佚,目前所見有趙士煒輯的《中興館閣書目輯考》、《中興館閣續書考》可供查找。 宋代印刷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圖書數量大增,私人藏書遠超過前代,出現了一批私人藏書家。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和女詞人李清照夫婦,窮搜苦訪二十年,到趙明誠去世時,雖經戰火,尚存金石刻詞二千捲和圖書二萬餘卷。葉夢得苦心經營數十年,藏書達十萬餘卷。另外還有晁公武、王銍、鄭樵、尤褒等。

兩宋的私人藏書家還編修了不少私家目錄,其中有書名可考的達30餘種。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目錄之一,開目錄著錄版本的先例。另外最受後人稱道的是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 《郡齋讀書志》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五類,每類有序稱為“總論”。每個小類形式上無序,但實際上在每類的第一部書的提要裡,大都敘述了學術源流。書名之後註明作者生平、書籍內容大要。共著錄書籍一千九百三十七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書目。 《直齋書錄解題》全書分五十三類著錄,雖無經史子集之名,但仍按四部法分類。在五十三個類目中,僅九類有小序。對每部書除了書名外,還著錄卷數、作者姓名、官職、書的學術淵源或版本類別。在“解題”中,或記古書的款式和版刻,或說明善本書獲得經過;既記載印本,也著錄抄本、拓本。共著錄圖錄五萬餘卷,全面反映出南宋以前的圖書情況,開創了書目使用解題的先例。

在中國目錄學史上,鄭樵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對我國古典目錄學作了比較系統的總結,提出了“類例”的概念,指出了圖書分類的重要性,認為“類例已分,學術自明”,“類例不明,圖書失紀”。他創立了三級類目的新分類體系,針對漢唐兩代兩級類目的分類體系,鑑於宋代圖書事業的空前發展,獨創新的分類體系,包括十二類、百家、三百七十二種。這種三級分類體系,在我國目錄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於著錄方法,提出“通錄”歷代和當代的圖書;“記亡”即編次時要記亡佚的書;“求全”即求其全錄,不得遺漏。只有這樣,目錄才能究學術本末,使學者易學,求者易求。在總結歷代圖書散亡的原因時,指出搜訪圖書的必要性。在《通志》中系統提出了“求書八法”:即類以求,旁類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求之公,求之私,因人以求,因代以求。 “求書八法”被後世藏書家奉為圭臬。鄭樵在具體分析了亡書的各種情況後提出了輯佚的理論原則,開了輯佚工作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元朝早在1236年就在平陽設立經籍所編集經史。攻下杭州以後,便將南宋的官印書局及各中央機關、江南各郡圖籍及書版全部運往北方,使元政府藏書大增,當時藏書處所如奎章閣、崇文院等藏書都很豐富。元代藏書雖豐富,但由於皇室不注意管理藏書,也沒有組織校勘整理,故質量不佳,且利用也不夠,僅編成宋、遼、金三史,沒有再編其他大部頭的叢書、類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